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环保在某些领导眼里地位低 甚至拖累自己政绩

2017-07-31 02:53:40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社论

尽管各地从政府文件到各种表态,环保总是被“高度重视”,但一些地方普通人的切身感受,却总是与承诺相脱节。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多地反馈督察意见,揭露了环保治污的种种乱象。

尤其是一些地方涉嫌“假装治污”的例子好多。

比如,天津宁河区在落实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时敷衍塞责。为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仅采取杂物堵塞排污口、设立挡水墙等临时性措施,管网建设等治本工程严重滞后。而天津的静海区水务局为应付环境保护督察,更是胆大妄为地编造会议纪要和工作台账。

安徽的蚌埠、淮北、铜陵、六安4市空气质量下降,考核结果应为不合格,但实际考核结果为良好或合格。

再比如唐山。去年底,环保部就曾指出,唐山部分县(市)区政府及企业存在未按要求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监测数据不真实、企业超标排放等问题。7月20日白天和夜间,环保部又在一天之内两次公开对唐山市大气污染防治不力提出批评。

这些问题,每一条都让人触目惊心,有些还涉及重大环境污染违法问题。显然,从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来看,一些地方所谓的“铁腕治污”,不过更多是在口号、文件上。一些地方对环保真的很不上心,督察组来了,就应付应付,做做样子。甚至数据造假,自欺欺人,但一深入调查,立刻露出马脚。

这是在治污吗?称之为“假装治污”恐怕更为恰当些。类似的“假装治污”时下也非个别现象。此前曝光的祁连山生态问题,同样是“真污染、假治理”的典型个案。回顾中央督察组这几年的工作,那些被屡屡点名,却屡教不改的地方也不在少数。

这几年来,尽管各地从政府文件到各种表态,环保总是被“高度重视”,但一些地方普通人的切身感受,却总是与承诺相脱节。

“假装治污”的背后,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长期漠视,习惯成自然。

比如,安徽六安,地方政府公开实行招商引资“一票否决”,连环保部门也不放过。而在淮南市,当地政府对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区、安徽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无论是考核内容,还是指标体系,均无环境保护要求。

关键词:环保治污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