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军都山下的烽火印记——平北抗战根据地遗址探访记

2017-07-06 14:50:35  国防部    参与评论()人

八路军到来后,向村民宣传抗日,斗日寇、战伪满,创建党组织,挫败了日伪军的一系列阴谋,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树叶充饥,草窝为炕,冰雪止渴,树底为房”是当时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馆长、69岁的胡永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沙塘沟大捷”。

1940年5月29日,3000多伪满洲军及日军将沙塘沟三面包围,围攻白乙化所带领的部队,激烈的战斗从上午持续到晚上,最终八路军以少胜多毙敌数百人,后跳出包围圈迅速东进,安全转移。白乙化“小白龙”的称号由此传开。

血与火中的深情

在霹破石村,现在还保留着昌延联合县政府的旧址。数百平方米的院落中,几间砖木搭建的平房内,会议室、民政科、财粮科、财政科等一应俱全,桌椅板凳、农具炊具,甚至是斑驳墙面上的红色歌谣和标语似乎都能让人们依稀窥见当年八路军开展抗日工作繁忙的场景。

如今,这里已成为大庄科红色旅游的一个必到景点。当地村民、讲解员王桂珍总是饱含深情地向游客讲述英雄们的故事:

1944年,游击队队长、28岁的共产党员卫兴顺被敌人包围,因寡不敌众被流弹击中被缚,敌人见其拒不投降,就将他的头颅铡下示众,悲伤的乡亲用一个葫芦瓢画上他的五官造了一个“头颅”安在尸骨上将其埋葬;29岁的游击队员、共产党员岳坦为掩护八路军干部被敌人抓住,打断了左臂,最后纵身跃入白龙潭……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八路军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放下扫帚就挑水、大爷大娘不离嘴”是百姓对战士们的印象。

直到现在,提起白乙化,张成旺就喜笑颜开,“那会我十几岁,本来给他遛马,结果自己骑马跑了,他也不恼,开着玩笑,很客气,人不赖!”老人说,当年八路军住在村民家里,院子里水缸总是满的,“他们没事就挑水扫院,给老乡开荒种地,跟我们亲近着呢!”

胡永旺的爷爷胡殿鳌正是平北首个农村党支部秘密发展的6名党员中的一员。他听爷爷讲,为支持八路军打仗,党支部组织群众筹粮,妇女们躲在山坳里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衣,没有布就拆了自家被子,打仗时组织民兵抬担架,把伤员藏在山洞里悉心看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