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南有个"网红"局长 上街赶集农民把菜往他车上搬(6)

2017-06-30 08:42:27  大河网    参与评论()人

这股子停不下来的创新劲儿从哪来?

“群众问咱问题,咱也不是啥都懂。回答不上来,就去学、去钻,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陈增喜回答。

陈增喜形容自己是“农科河上一纤夫”,想为群众服好务,就不能停下来。

一腔至真至诚的为民情怀

“看到群众致富了,我高兴得想蹦起来”

陈增喜是个什么样的人?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

“他是个‘充电器’,每次来找他都有新收获。”红泥湾镇扶贫产业园总经理杨倩说。

“他是个‘拐棍儿’,扶着俺的企业走到今天。”金红光事业公司总经理王志勤说。

“他是个‘好郎中’,有啥问题我都来找他。”新野县种菜大户曹旭铎说。

“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能跟咱掏心窝子。”茶庵乡袁黄庄村村支书陈兴亮说。

陈增喜的同事、领导们用“一二三”来形容他。

“一”是一张名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陈增喜每次下乡、做培训、开会,都会主动给群众递名片,并附上一句:“有事来谈,没事来聊”,20多年过去,“10万张应该是有的。”

“二”是两个电话。陈增喜有两部手机:一个是联通,充一次电能使半月的“老爷机”,这是联系农民朋友的,因为联通便宜,可以给他们省钱;一个是移动,千把块的智能机,这个是处理公务的,因为方便上网查资料。

“三”是三件“法宝”。一杆小铁锹,下乡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

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带着“法宝”,所以下乡多,时间长了,人们都称陈增喜为“三多”局长、“三多”主席,大多忘了他大名叫啥。

35年“沧海桑田”。南阳地区变成了南阳市,南阳县变成了宛城区,陈增喜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了淳淳长者,从一线技术员变成了单位“一把手”。

但也有很多没变的,比如昼夜不停流淌的白河水,比如他一年四季在地里穿梭的身影。

春天,他在潘庄村的红米谷地里。

南阳有酿制黄酒的传统,企业众多。在黄酒酿制中,有一种特殊的红米谷酿出的“红黄酒”质量上乘,高出普通黄酒价格30%左右。但这种南阳盆地特有的优质原材料,由于缺少良种,近几年已“濒临绝迹”。2014年,为抢救这一传统优质作物,陈增喜六赴山西,终于找到这种红米谷良种。他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返乡创业的杨倩,带领“老农经”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成功,并在去年成功酿制出南阳红酒谷系列黄酒。“安神助眠,一推出就大受欢迎!”杨倩说。

产业帮农户,幸福来敲门。在陈增喜的帮扶下,现如今,该合作社已建成优良品种培育基地50亩,种植红酒谷1000亩,发展蔬菜大棚92个,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唱响“致富歌”。

夏天,他在龙王庙的葡萄树下。

2010年8月,白河镇龙王庙村农民杜思显种的9亩葡萄眼看到了收获季,却出现病虫害,一年辛苦要打水漂,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我老婆说,陈局长不是来咱这儿讲过课?要不你打个电话问问?”老杜回忆说,当时他也是想着“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打了电话,“没想到陈局长二话不说,一会儿可到了。”

经过实地查看、分析土壤,陈增喜建议他改种猕猴桃,并亲自带着老杜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教他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按技术规程操作。2012年,杜思显的猕猴桃挂果2000多斤,第二版)年丰果期达到5000多斤,当年就获利两万多元。

隔壁袁老家村农民袁延邦与杜思显可谓是“难兄难弟”。他的10亩桃园品种不佳、效益低下。在听说老杜的事情后,也给陈增喜打了电话求助。在陈增喜的帮助下,老袁的桃林更换了品种,改良了技术,第二年挂果,第三年丰收,每亩产量从3000多斤提高到8000多斤,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被农业部确定为优质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采访中,两位农民提起往事还是感慨不已:没想到一个电话,能起恁大作用!

关键词:河南网红局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