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南有个"网红"局长 上街赶集农民把菜往他车上搬(2)

2017-06-30 08:42:27  大河网    参与评论()人

一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我是农民的儿子,要让乡亲们都能吃饱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豫西南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红薯干,红薯面,红薯疙瘩红薯蛋儿,离了红薯不吃饭。”

日子好的人家,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馍;大多数人家的食谱,基本上是“三红转”,吃到胃酸胃痛也无可奈何——因为只有这玩意儿产量高,“总比吃土好”。陈增喜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度过的。

“家里兄弟姊妹5个,只有3间草房,白天放羊喂猪,晚上睡在牛棚。”陈增喜回忆。咀嚼着农民的苦楚艰辛,不甘于农村的贫穷落后,一个念头在少年陈增喜心中生根发芽:要像《朝阳沟》里的拴保那样,当一个农业科学家,让乡亲们都吃饱饭。

这个念头后来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他整个“职业梦想”。

1978年,陈增喜第一次高考落榜,一边干农活,一边给下到村里的农技员打下手。那几个月的“学徒生活”给他开了蒙:农民为啥吃不饱饭?粮食产量太低,一亩地才打二三百斤。为啥产量低?一是缺良种,二是不会管理。

第二年,他“榜上有名”,成了村里人的骄傲,义无反顾地选了信阳农专农学系。

“才出农门,又学农学,你是咋想的?”记者问。

这位中等个子、身材略显单薄的中年人笑了:“只有学这样的专业,才能更直接地为农民服务。”

三年大学生活美好而短暂,品学兼优的陈增喜担任了系团总支书记,还第一批入了党,成了“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在那个知识分子极度匮乏、备受重视的年代,陈增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或者留校任教,潜心学术,成为一名专家教授,入则学生簇拥,出则社会敬仰;或者学而优则仕,说不定平步青云,有朝一日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然而,“农民的儿子”陈增喜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啥?你要回老家去?你学这一身本事回家种地?”系主任、辅导员冲着这个得意弟子,第一次急了眼。“你再好好想想!”

大家的苦口婆心,没有挽留住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这个人决定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陈增喜的爱人、南阳市中心医院产二科护士长曹志华说。

1982年9月,陈增喜揣着一张介绍信,“意气风发”地到原南阳地区农科所报到,并主动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桐柏县农业试验站工作。

关键词:河南网红局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