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济ke】中央查处这件事,让一些地方“形同十级地震”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有一个东西,十五年前就被中央列入了淘汰名录,今年两会上又被李克强点名提到;直到两天前,发改委还专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东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取缔。
这个东西,普通民众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地条钢”。
但就是这么一个听上去不甚起眼之物,用李克强的话说,取缔起来,在全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去年,因为这事儿,江苏、河北两省政府被责成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两地分别有一名副省长被行政处分。
这东西为什么值得国家如此重视?既然早已登上黑名单,又为何在15年间屡禁不绝?
震动
“去年查了个’地条钢’,比你批个钢铁项目震动可大多了。”这是今年两会上李克强的原话。
“地条钢”,简单说,就是把废钢铁融化后进行浇铸成钢,并以“贴牌”“冒牌”生产等形式在钢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生产出来的钢材,不仅产品质量低劣、极易断裂,还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如前所述,15年前,中央便明令淘汰“地条钢”这一落后产能——2002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就曾将“地条钢”列入了“落后产品”名单,要求对其“限期淘汰”。此后15年,“地条钢”,以及生产“地条钢”常用的工频和中频感应炉,也屡屡登上“黑名单”。
即便如此,到了2016年,有人估算,全国“地条钢”产能至少还在8000万吨以上;去年10月,更有专家在撰文透露,中国仍有中频炉钢厂约70家,产能在1亿吨左右。
2016年7月底,央视曝光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还在违法违规生产销售“地条钢”。国务院随后派出了调查组,查实了该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的情况。这一“典型的顶风违法违规行为”,直接导致了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被行政记过、111名责任人被问责。
被查处的华达钢铁位于新沂市。该市一位领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次查处,给该市领导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特别是对市委书记和市长等该市主要领导人来说,“形同10级地震,震动巨大”。
事发后,根据江苏省自行排查的结果,该省共发现“地条钢”企业63家,合计产能1233万吨,分布于10个地市。《中国经济周刊》长期跟踪采访发现,这10个地市,“地条钢”泛滥成灾,一些地方甚至“镇镇点火”,在当地政府的默许甚至鼓励之下,形成了多年的“地条钢”产业集群。
“小强”
“地条钢”之所以屡禁不绝,说到底,还是因为有利可图。
一位靠“地条钢”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向经济ke介绍,在钢材价格连年上涨的旺季,用废钢生产的各类“地条钢”,一吨利润高达千元,一晚上就可获利上万元,用“地条钢”拉成的螺纹、角钢等,利润还要更高。
而即使是钢价平淡的年份,生产“地条钢”因为不需报批、审核,不存在一些制度和交易成本等,其生产成本比正规钢材要少30%以上,因此,其利润在一般年份也要达到每吨数百元,赢利依然可观。
而且,“地条钢”生产几乎没有什么环保投入,环保成本又省一笔。而目前钢铁行业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一吨钢材的环保成本在200元左右,水平一般的也超过120元。此外,“地条钢”厂常常选择在夜间生产,不仅是为了躲避工商、质监和环保等部门的查处,还因为夜里电费相对便宜。
在“地条钢”老板们看来,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既需要宝钢、沙钢那样的大钢厂来生产优质高价的好钢材,也需要他们这样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小钢厂生产低价钢。“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两者各取所需、各有活路。”
在15年的时间里,怀着侥幸心理获利的,不仅仅是生产者。在这条产业链条上,不仅有企业的唯利是图,有地方政府的权利寻租,甚至连“假记者”,也能分得一杯羹。
“功臣”
“以前地方政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地方政府随时可以让他们死,只需一个简单的动作——拉下电闸,为何没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也有所需。”上述那位“地条钢”老板告诉经济ke。
没错,曾经“地条钢”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功臣”。
江苏省新沂市双塘镇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新沂所有小钢厂均未取得合法手续,用地手续都是临时性的,也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但这些国家明令禁止的“地条钢”厂却全是市里和镇里招商引资企业,招商政绩关系到一些领导的“乌纱帽”。虽然群众对这些钢厂意见大、投诉多,曾多次希望镇里采取措施关停钢厂,但镇里领导就是顶住不办,声称一旦停产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其实是一些领导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