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城市副中心123个建设项目开工提速
取消调整各类“奇葩”证明129项、调整行政审批达到1005项;转变政府监管方式不靠审批靠信用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办理执照实现全程电子化……从2013年至今,北京市围绕“放管服”深入推进的多项改革服务举措,让市民、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一会三函”助力城市副中心建设提速
北京市在简政放权的改革推进中,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成为一大亮点。它创新性地采取了“一会三函”的管理新模式,大大加快了项目投资和开工。“一会”是指市政府召开会议集体审议决策;其次“三函”是指前期工作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施工意见登记书三份文件。也就是说在试点城区,项目单位只需满足“一会三函”4项前置条件即可开工建设,其他各项法定审批手续在竣工验收前完成即可。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上,这种行政管理的新模式,让涉及道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中的123个项目得以提前开工建设,更快地将改革红利释放给广大市民。
北京市五中通州校区项目于2013年9月就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于征地及占补平衡等问题,无法办理土地手续,后面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系列的手续全部停滞。
2016年5月,“一会三函”新模式在通州推行,五中通州校区工程在经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集中审议,取得规委发出的规划意见复函后,提前完成招投标手续。2016年8月17日,校区开工建设,目前学校主体结构已经封顶。“一会三函”创新举措让学校开工的时间提前了近一年,可以确保2018年9月正常开学使用。
除了五中通州校区,得益于“一会三函”新模式办理前期手续,通州文化旅游区曹园南大街综合管廊项目、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和潞河医院分院项目均提前开工,32个前期推进缓慢的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北青报记者从市编办了解到,5年来,本市聚焦放权,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1005项,彻底终结非许可审批,精简力度达到了64%。此外,还取消了131项职业资格认定、80余项涉企收费、150项中介服务。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将158项许可证由前置改为后置。一次性取消调整各类“奇葩”证明12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