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免费午餐到社会赋能 联合公益破解中国乡村脱贫难题(2)

2017-05-22 18:39:3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免费午餐、大病医保项目的成熟,邓飞一边忙着复制推广项目走进更多贫困地区,一边思考并实践了一系列新的公益项目,比如帮助贫困地区学童募集生活、学习所用物资的暖流计划,为贫困地区上学路途遥远的中小学生提供可移动、智能和模块化宿舍的“会飞的盒子”,帮扶单亲失依孩子的“拾穗行动”,还有帮农产品出村、提高乡村家庭收入以便让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e农计划”。

几年来,从免费午餐到e农计划,邓飞团队逐渐开展的一系列公益项目,尝试联合政府、爱心企业等多方资源,针对乡村儿童的多种需求来解决实际困难。

“公益组织不会代替政府去治理社会,但政府、企业、公益联合起来,就创造了社会赋能的模型。”邓飞说,“我们在新晃县、鹤峰县的成功经验是最好的证明,相信这一模式也能在中国任何一个贫困县生根发芽。”

在地图上,把新晃、鹤峰连线在一起,会发现恰是一个武陵山片区,也就是中国14个连片特别贫困地区之一,覆盖湖南湘西、张家界,湖北恩施州,贵州省贵阳市、铜仁市,重庆东南地区等71个县的3600万人口。

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目标之一,但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对每一个县级地方政府都是重大考验。

姚海燕认为,社会力量撬动政府资源,或者政府联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都是为了提升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善百姓生活。“政府与公益组织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关注民生需求,因此政府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孩子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的公益目标是希望赋能当地政府和社会,让本地人的问题由本地人解决,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邓飞说。

强子是这场社会赋能行动的直接受益者。如今,他不仅有了营养午餐、覆盖大病的医保,而且他的父亲也因为参与“e农计划”的农产品开发项目而回到了他身边。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