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
刘尚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刘尚合院士。图由刘卫东摄
晚上七点半回到家,刘尚合照例一头钻进了书房。正在做传统面食柿子饼的老伴赵香莲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不知道时间,他根本不知道时间。”
听了老伴的唠叨,刘尚合一笑了之。对他来说,如果生命中有个抹不去的符号,那一定是激情。50多年的科研之路,心中不断涌动的激情让刘尚合忽略了时间,忽略了年龄。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刘尚合一直都在与一个“幽灵”战斗。这个“幽灵”叫静电,它来无影、去无踪,却频频扮演“杀手”角色,导致电发火装置及易燃易爆物意外发火、爆炸,令人防不胜防。
刘尚合与静电结缘于30多年前。1983年,在军械工程学院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刘尚合被国内外一连串由静电引发的伤亡惨剧所震惊。身为军人的刘尚合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彻底攻克这一难题,追踪降伏静电这个‘幽灵’,才能真正确保武器弹药安全。”也就是那一年,刘尚合离开了奋斗10多年的半导体离子注入研究领域,踏上了追踪静电“幽灵”的科研之路。
在一无科研资料、二无试验设备、三不懂弹药原理的情况下,选择“静电与弹药”这一危险而又陌生的科研领域,需要多大的勇气?回忆起当年的选择,刘尚合说:“为探索未知领域,我愿意重当一名小学生。”
话虽这样说,但刘尚合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一段怎样的艰难岁月:长时间处于超剂量有害气体和射线辐射的环境,让他的白血球值一度从正常的5000下降到2000;长期超负荷工作,让这个身高1米80的大高个儿体重锐减到60公斤……
鏖战近千个日夜,刘尚合在防静电危害研究方面终于初露锋芒:在国内首次提出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材料改性技术,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撰写的论文《聚合物材料防静电改性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一鸣惊人,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开辟了人类防静电危害的新途径。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