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从《人民的名义》说起

2017-04-23 11:40:06  东方网    参与评论()人

又是读书日,众口说读书。有人把读书说得高大上,有人把读书说的小清新,有人更爱纸质书的宁静沉稳,也有人喜欢电子书的热闹活泼。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拎出来: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热,既然都熟悉这部电视剧的情节,我们不妨蹭蹭热点,从赵东来带着陆亦可参加读书会与祁同伟钟爱的“胜天半子”说起。

《人民的名义》第26集中,赵东来和陆亦可一同参加“读书会”,赵东来深情的朗读完诗歌,获得了到场人员的热烈的掌声,赵东来对陆亦可说,平时大家工作压力大,聚在一块释放一下。

在赵东来看来,读书没有多么高大上,只是一种调节。赵东来朗诵的法国诗人缪塞的《雏菊》,撇开借此向陆亦可的示爱不说,如果说这是读书的态度,也同样适用:“我爱着,什么也没说,只看着你,在对面微笑;我爱着,只要我心里知觉,不必知晓你心里的想法。”

由此延伸开来说,真正的读书,有益的读书,是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是伴随着情感观念升华的读书。而读书会的形式,在别人的朗读中发现新的东西,使自己陷入思考,在相互的交谈中碰撞火花,使得情感观念得以升华。

《朗读者》为什么能那么火,而央视以前的《读书》栏目为什么消失?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技术进步观念进步的今天,知情权和表达权日益受到重视,人们不光听你怎么说,更要表达自己怎么说。太多的信息人们看不过来,更喜欢有人帮着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信息,而读书会则满足了这个要求。

再比如,《人民的名义》中,赵东来和祁同伟都很喜欢一部小说,小说里面有祁同伟最喜欢读的一篇,侯亮平还重点做了标注,“胜天半子”。于是很多网友又去找到原著--矫健的中篇小说《天局》。在这里,电视剧也好,互联网也好,更像一个读书的导航器和阅读地图。

总之,在今天,读书不必纠结于某种观念,某种形式,关键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品种和方式。作为政府和社会更需要在创新上为民众服务。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但今天还应该再加一句:图书馆如果不去创新,图书馆就成了纸张仓库。图书馆的记忆,有书香为伴。图书馆的魅力,与心灵相关。而激活的这些的动力,根本在于创新。

4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说,“通过建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统一平台,让公共图书资源真正能够大家共享。”这可以看做对“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的要求。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