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1月26日发布数据,截至25日,2017年春运全国已发送旅客10.95亿人次。过年,让散落在祖国四面八方的中国人万众一心,奔往家的方向。而那些缺席故乡团圆年的人们,注定将在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时,成为亲人们心中最深、最重的牵挂。
“50后”保洁员
除夕的鞭炮声准备好了初一的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祝国新还没从安徽省界首市来到祖国首都,那时,他的春节朴素而热闹,除夕和兄弟姐妹一起吃完年夜饭,邻里街坊就开始走动,拜贺新年。
当初离家的青年,如今脸上已沟壑丛生。将近30年,祝国新没有再回家乡过年,“我和我老婆都是保洁员,越过节越忙,走不掉。”
工作中的祝国新。
北京市北三环,安华里小区三区的面积约有0.15平方公里,祝国新和爱人每天负责这里道路地面的清扫工作。
清晨五点多,夫妻俩就起床干活,“一条一条街道清扫,八点钟人家起来上班之前,都得给扫干净。”祝国新说。
一年到头不休息的两口子,除夕晚上会多炒几个菜,营造与“平时就炒一个菜”有别的新年氛围。“原先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都给孩子上学了,”他说,“现在三个孩子都上班了,手头宽裕些了。”
祝国新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位安徽老乡,“姑爷家在宣城,离我家千把里路,姑娘过年回婆婆家过,一放假就走了,”祝国新说,“但按照农村的习俗,早晨起来也盛一碗饺子给她搁那,象征一家团圆。”
每天早八点前,祝国新就要把他负责的街区清扫干净。
回家的路,900公里。祝国新与故乡的新年已时空相隔近30个900公里。每当女儿动身归乡,祝国新会感觉自己仿佛也离故乡近了一些。
就算是除夕,也必须要早睡。庆祝新年的鞭炮声,已为两口子“准备”好了次日的工作。
2016年的年初一,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统计显示,除夕上午6时至初一上午6时,全市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共清运烟花爆竹残屑412.99吨,同比减少33.81%。
“要是放鞭炮,夜里两三点就得起来扫,不一定扫到啥时候,有时候初一早晨饺子都吃不上。”祝国新说,“不放鞭炮就轻省多了。”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与人为善为他们两口子积攒下了不少人气,很多居民体恤着这份辛苦。一位80岁的老大娘,每天买菜送给祝国新,“坚持两三年了,我告诉她别买了,昨天买的还没吃完呢,给她钱,也不要。”
“我在这认识的人比老家还多,经常有人知道我春节不回家,跟我说咱们一起过年吧。”祝国新说,“大家认可我,就挺知足的。”
“80后”送餐员
关怀与尊重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记得那天吃了一碗泡面还有一根火腿肠,就我自己,房间的灯还坏了,一直在闪。”回忆起多年前第一次没回家过年,送餐员陈继业说,“确实挺孤独的。”
今年,家住河北衡水的陈继业又不回家过年了。以前觉得“混得不好”才不想回家,这次他经过了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