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91岁的熊斗寅老人坐在靠近阳台的桌前,为自己最新的文章上网查找资料。这间温馨的卧室内,墙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桌上摆着他和家人的照片,书架上摆着他喜欢读的书和自己的部分着作。
这不是熊老的家,而是北京双井恭和苑内一间普通的养老居室。
“刚来的时候,我把这里当个旅馆、医院,现在成了第二个家了。”熊老说,几年前老伴去世,儿子媳妇大部分时间在国外,经人介绍,就住进了这里。“有人照料,旁边就是医院,又有很多意趣相投的老人在一起,过得挺开心。”
到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养老机构各类床位数为695.9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50至70张床位数相比,缺口巨大。
找准养老市场的痛点,推进“医养结合”
2012年10月,恭和苑开业,这是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乐成养老”)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直营连锁养老服务机构。
“我们看到了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也看到了养老服务的严重供给不足。”乐成养老总经理高峻松说,“不仅床位不足,很多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有较高的医护和康健需求,但这方面的市场供给严重短缺。”
恭和苑的功能设计和定位,就紧紧围绕老年人的需求,注重“医养结合”。地点选在了贴近医疗资源的区域,建筑和功能设计上注重融合专业化医疗和个性化护理,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等一体化服务。
熊斗寅说,这里配套了医务室,有全科医生、药剂师、专业护士和营养师,定期入户巡诊,定期监测体温、脉搏、血压、体重指标等健康状况,院内还设有120急救站。
2013年,恭和苑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医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
“以养为主,医养结合,持续照料,成为我们的主要特色。”高峻松说。
打通界线,实现养老和公共医疗“双供给”
市场瞬息万变。2014年,随着运营推进,恭和苑开始感到医护支撑能力需要提升。与此同时,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
2015年5月,恭和苑实现第二轮养老服务的供给升级——在旁边投资建成了北京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和其他普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这里也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周边居民,收费无差别,同时又与恭和苑“无缝对接”,将其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大客户”。
“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是独立建设医院,主要考虑就是能同时满足养老院和周边居民的医疗需求,实现医疗服务资源最大化利用。”高峻松说。
记者在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这里设有康复医学、中医、内外科、口腔等临床科室以及检验、放射等辅助科室,配有针对老年人的康复训练中心,并设置30张住院床位。中间一条封闭走廊,直接连通恭和苑。
运营4年多来,尽管收费高于普通公立医院和不少民营养老机构,恭和苑已经入住约280位老人,入住率达到87%。高峻松表示,国际上同等层次的养老院,入住率达75%就是较高水平。
从机构辐射居家,为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趟路
根据民政部制定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我国将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