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竟不是北京!是这个小县城(3)

2016-10-24 07:47:4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滦平明代以前的方言究竟是怎样的,现在已无从考证。明代滦平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像磁带消磁一样,‘洗’掉了原来的方言,滦平成了一盘等待录音的空白磁带。”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说。

清朝建立,滦平就从长城边塞弃地成为多民族融合的走廊。王国平介绍,清朝顺治帝曾在这里建行宫、驿站,派兵驻守。后康熙帝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滦平更成为往来承德与北京的重要通道。康熙、乾隆、嘉庆、咸丰4位皇帝往返途经此区域230余次。现在境内还有清代御路遗址5条、行宫遗址8处。

在清朝前期,很长时间里,滦平都是由皇家内务府直管,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县名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

清顺治朝实行圈地令,北京周边满汉之间的土地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康熙朝,为了缓和矛盾,解决人地紧张,清政府开始鼓励旗人到古北口外开发无主荒地。

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纷纷建立“口外庄田”。根据《民国档案》的记载,直到清末,滦平境内共建有皇庄24个,王庄、旗庄130多个,形成了当时滦平境内的主体村落,金沟屯就是旗庄之一。

金沟屯79岁的老人周景明介绍:“金沟屯是清朝康熙时候,由焦、牛、敖、白四姓旗人从古北口内北京密云迁过来建立的。连这个金沟屯的名字也是从密云那边复制过来的。”

“当时在这里建庄,就是看中这里的水土好”,周景明说,“村子南面500多米就是滦河,金沟屯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肥沃的河谷盆地。但整个滦平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以前与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人口流动不大,现在村子里的四姓还是村里的大姓。即便迁进一些外姓,口音也很快同化了”。

“口外建庄”的过程,恰好与北京官话的普及同步。这一过程也需要追本溯源。早在明朝,官方语言为南京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标准音,以《洪武正韵》为规范。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随之而来的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满清入主北京以后,朝廷积极学习汉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化。满族人学说的北京话,逐步成为清代推广的新的北京官话。这个时期,恰好是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的高峰时期。

王国平认为,庄田与京城交往密切,受当时北京官话影响较大。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他解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

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普通话的前身。

国家语委来滦平采集样音
国家语委来滦平采集样音  

普通话带来体验游

“学普通话,到滦平来”和“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来了滚滚客流,对普通话的文化发掘渐成一项前景可观的“无烟产业”

滦平,因普通话而变得不普通。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在金沟屯喜洋洋幼儿园,孩子们的一曲《中国娃》充满童趣。

在滦平,最常见的一句标语:“讲标准普通话,做诚信滦平人”。在全国,目前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给滦平的,除了自豪,还有强烈的标准意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