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2)

2016-10-15 21:15:46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对于文学大师与经典作品,习近平不仅记得很清楚,而且擅于运用。2015年9月出访美国期间,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不仅提到了电视剧《纸牌屋》等一系列美国文化的符号,更动情描述了他的一段海明威情结:“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话音刚落,立即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回应,一下子拉近了宾主的距离。

“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简单一句话就道出了文艺外交的奥秘所在。外交上常见的政治沟通、经济合作等重大议题面前,文化恰如一种神奇的催化剂,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共享文化元素,积极释放“我们共享文明成果,我们有着相互理解的基础并且彼此尊重”的强烈信号,原本可能突兀艰难的话题,一下子就变得顺畅许多,在外交战线尤其是这样。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作为人文精神烘托下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同样彰显了文化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凝聚了周边国家的情感共识,为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深化文化改革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权威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数个“更”字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一直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新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华大地全面开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智库、推动媒体融合、改进文艺评奖、支持戏曲传承……

文化体制改革,要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在这些精神指引下,“文化民生”风生水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正在更广更深地惠及人民群众。

文化体制改革,要不忘精神文明建设。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很好回答了文化企业怎样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远,怎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历史和时代课题。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指出,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着眼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国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正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格局和生机勃勃的气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势不可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的话再次坚定了中国人民向着梦想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文/蔡纯琳)

首页上页12  2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