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连日来,白洋淀大面积死鱼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当地群众认为,死鱼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水体污染,当地官方信息显示“水质检测无明显异常”。死鱼事件真相如何?白洋淀是否存在水污染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本报记者 周宵鹏
传说嫦娥把随身宝镜跌落人间,摔成大大小小143块,化作白洋淀143个淀泊。然而,如今的大面积死鱼事件却让白洋淀这一美丽传说蒙尘。
8月以来,河北省白洋淀部分淀区相继出现死鱼现象,其中安新县新安镇留村一处养鱼场死鱼超过6万斤。对此,安新县官方表示,“养鱼场及周边水质检测无明显异常”。
《法制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06年以来,白洋淀已发生多次大面积死鱼事件。此类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背后,是多年来困扰白洋淀的水污染及其他生态环境污染窘境。
一问 为何发生死鱼事件
此次发生死鱼事件的留村村西水面位于白洋淀上游,村民张蕊一家在3年前承包此处100余亩水面,养殖花鲢、白鲢、草鱼和青鱼。今年8月8日起,张蕊家的渔场开始出现大量大鱼肚皮泛白、漂浮在水面的情形。截至目前,死鱼已超过6万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余万元。
8月17日晚间,安新县委宣传部向媒体通报称,受近日降雨及天气变化影响,8月2日、11日,该县分别接到圈头乡、安新镇个别养殖户报告,白洋淀淀区个别区域发生局部死鱼情况,经初步调查,死鱼涉及两户养殖户。
对于死鱼事件发生的原因,通报表示,经河北省首席水产专家等采样、解剖、化验,确诊该县死鱼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和缺氧死亡。安新县环保局对事发地及沿岸进行了排查,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死鱼鱼塘及周边河道水质进行抽样检测。经查,周边及沿线未发现污水排放企业排水口,水质检测无明显异常。
张蕊并不认可“水质检测无明显异常”的说法。她认为,事发时天气良好,可排除天气因素,鱼塘水质变黑发臭是最大元凶。作为佐证,她提出之前发生的死鱼事件的调查结果。
2000年、2001年,白洋淀曾发生过死鱼事件。2006年2月和3月,白洋淀又相继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当时,国家环保总局和农业部专家及河北省政府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对死鱼事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随后,白洋淀又发生多次死鱼事件,2012年8月的死鱼情况尤其严重。
针对村民所说的水污染导致死鱼,记者从安新县环保、水产等部门了解到,事实上,死鱼事件在白洋淀并不鲜见,但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年开春后是此类事件的高发期,主要由于淀内的水在冬春季达到最低点,养殖户大量投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含氧量减少,大一些的鱼很容易窒息而死;冬季降雪容易在淀内形成乌冰,这种冰透光率很差,影响水藻的生长,一些小鱼缺少食物被饿死。此外,上游河道有污染物下泄到淀内,大量有机物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也是造成死鱼的重要原因。
保定市环保局自然生态处处长郑学雷告诉记者,近年来白洋淀富氧化问题非常严重,此次发生死鱼事件的水域并非养殖区,底泥、死植等对养鱼都存在风险。
据了解,水产养殖一般应在Ⅱ类和Ⅲ类水质,Ⅳ类水质养鱼就存在风险。而据河北省环保厅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重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