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朱德外孙批“军老虎”:谷俊山对徐才厚唯唯诺诺(1)

2016-07-23 08:34:58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在位于北京怀柔区装备学院的办公室里,刘建接受了”深读“采访

原标题:朱德外孙批徐才厚、谷俊山|一直谨记爷爷的话—保持对权力恪守的“公心”

刘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的外孙,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少将军衔。

近日,在位于北京怀柔区装备学院的办公室里,刘建接受了“深读”的采访。与爷爷朱德生活在一起的许多年中,爷爷时时处处要求子女和晚辈不能有特殊化思想,自己首先以身作则,遵守党纪国法。

朱德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任“中纪委”书记。在任5年多时间里,处理了近30万起案件。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各级干部。

刘建记得爷爷教育子孙时,常说的话“心里对法纪没有敬畏,这是最要命的”,除了敬畏,爷爷所强调的“对权力恪守的‘公心’”也成为他谨记在心的家风。

家风严格:让女儿搬出中南海平时不准回来

刘建的母亲朱敏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身为朱敏长子的刘建从出生后就跟着爷爷朱德一起生活。在长达15年共同生活的经历中,从生活细节、个性养成、职业选择,刘建都深受爷爷的影响

因朱德忌讳“姥爷”与封建社会的“地主老爷”同音,晚辈们不分里外,都称朱德为“爷爷”,这样的叫法也延续至今。

1953年夏天,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不久,刘建就出生了。为了让女儿专心工作,朱德决定把刘建留在身边抚养。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德虽然帮助女儿照看孩子,但却坚持让朱敏搬出中南海的家,到北师大的集体宿舍住。后来,为进一步消除女儿平日回家看孩子的念头,朱德做出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每周只允许朱敏星期日回一次家看孩子,平时不准回去。这是一条“硬规定”。当时朱敏夫妇不太理解,觉得这条规定有点太不近人情,普通百姓的女儿也可以随时回家看孩子和父母。朱德教导女儿说:“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朱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女儿不要因为特殊身份就总往家跑耽误工作。

刘建告诉法晚“深读”,爷爷朱德是佃农出身,当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们整日辛苦劳动、节衣缩食供他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就要求他们每家来一个孩子到北京读书。当时就来了10多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才几岁,虽说爷爷当时工资不低,但要抚养这么多的孩子,学费、交通费、生活费,一个月下来就所剩无几了。

从1959年开始,国家遇到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政府将每个国民的粮食定量缩减到最低限度。当时,中南海工作的机关干部由个人报数重新定量。毛泽东主席自报每月粮食定量是26斤,周恩来总理报了24斤,刘少奇主席报得最低,只有18斤,朱德报了26斤。后来按照国家制定的定量标准,北京市规定男性干部粮食定量为28斤。但这些领导们坚持说,既然已经自报,就不要变动了。有关部门只好按照他们自报的数量发给粮票。直到刘建参军到部队,每次回家看望爷爷奶奶走时,奶奶都要叮嘱把粮票留下。

在刘建的印象中,生活中的朱德是非常慈祥的老人。“他平时跟孩子们说话都是慢言细语,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又对我们有一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标准有要求’的态度。”

刘建回忆,家中要求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艰苦朴素、自己动手”,三四岁的时候就必须自己洗袜子洗手绢。朱德制定要求,夫人康克清来贯彻,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那时我穿白袜子,怎么搓也不干净,就挨了康奶奶的手板。”刘建回忆道,彼时年幼的他连叫带喊,爷爷听到后走过来,哄他说:“你奶奶打你,她的手也疼呀。”当时,刘建对这句话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才体会到这句话里饱含的真情。

刘建告诉法晚“深读”,爷爷朱德对于家风严谨朴素的要求,归因于以下两点:朱德幼时出生在佃农家庭,家中没有一寸土地,生活清贫,在四川老家耕种的土地都是地主的,即使后来位居高职,也秉承一贯以来的简朴作风;另外,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社会条件困难,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更得做榜样。

“他当了一辈子军人,办什么事情都要求利利索索的,讲了就要办要落实,反过来要检查。”刘建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