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县城楼市去库存背后:有苦难言的“丈母娘经济”(1)

2016-07-22 16:29:1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王阳、郁琼源)“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句流行语在一些地方“丈母娘经济”蔓延背景下越来越难以适用。

在一些县城,农村婚房正成为“去库存”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这种由于结婚成家等动因而产生的购房热情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根源。在个别地区,“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三斤三两”等彩礼套路也让众多农村青年成为有苦难言的恐婚一族。

买房成标配农村小伙“助力”去库存

山东沂蒙山区的农村小伙刘喜胜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把村里正在盖的三层小楼停工了。

“过去几年家里种蜜桃、苹果挣了点钱,本想让父母和弟弟搬出山洼洼里的老土房,刚打下地基父母就不让盖了。”刘喜胜说。

原来,刘喜胜的父母算了一笔经济账:儿子已经28岁到了适婚年龄,如果把家里小楼建好、装修好前前后后至少要花二三十万,家里积蓄就不足以在县城给儿子买婚房了。

“现在买房基本上成了小伙子们谈婚论嫁的标配,不能不提前打算好。”刘喜胜的父亲刘宗宪说。

在济南的郊县,开发商去库存也早已瞄准了城镇居民以外的人群,平阴县一家楼盘销售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将50%的房子卖给了农村人,婚房、教育、回乡成为这里住房库存消化的最主要力量。

虽然已经年过50岁,并且一直在寿光农村种大棚,但王石涛在县城买房的决心却非常坚决。他告诉记者,虽然要花四五十万元,但这个房子必须买,因为孩子大了,必须有个落脚的地方。

王石涛的儿子在县城里的轮胎厂工作,但一直与女朋友住在出租屋中,像他一样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并没有能力在县城买房。“两个孩子都挺懂事的,说买房子不用我操心,但老子哪有不给儿子买房子的,不能老让他们两个租房子吧。再说人家女方家里也不愿意。”王石涛说。

王石涛告诉记者,买这套房子花了16万元首付,还办理了20多万元的商业贷款,虽然首付不少,但东借西凑下,也顺利交上了。他说,等交房了,便准备操办孩子的婚事,让他们自己过日子。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县城,农村适婚青年的婚房需求成了去库存过程中的刚需。

媒婆成“村红”“一动不动”好相亲

记者调查发现,在个别地区,城里有房不仅成为结婚的要件,更成为个别落后农村地区相亲的门槛。越来越现实起来的婚嫁关系,让媒婆也变成一门火热的乡村生意。

在鲁西南某县,67岁的王怀西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明白人”,像他这种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是村里张罗婚丧嫁娶的中间人。他介绍,近几年村里当媒婆的越来越多了。

“现在村里女孩子太抢手了,过去说媒拉纤多是出于个人爱好,基本由亲戚朋友代劳,报酬也就是几套时新的鞋帽,而且得为男女双方负责,介绍得不合适都抬不起头来,现在可好了,媒婆已经变成一个职业。”

多位山东农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一动不动”(一处县城里的不动产和一辆机动车)在多地成为相亲的门槛和条件,这其中媒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婚姻市场的激烈竞争。有的尚未娶媳妇的男方家庭故意在过节或平时把家里大门敞开,以展示新买的小汽车,甚至为吸引注意把汽车推出大门来,当地人称这是“愰媳妇的”。另一方面,部分农村男青年为了在相亲的“谈判、要价”中获得主动权,不管以后是否真正去住,也会尽力借钱凑钱买一套房。这种通过房产和汽车来展现实力的做法已经在个别农村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消化县城过剩房地产的一个背景因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