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原子能楼被拆 曾走出31位院士(2)

2016-06-23 07:29:14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据杨绍晋介绍,原子能楼的质量非常坚固,可以抗八级地震。当时建设实行的整体浇筑,窗户都是钢窗,窗纱是铜质的,地板是水磨石的。

多位离退休科学家向记者表示,这座楼至少能保持100年,当时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原子能楼完全没有损坏,很多专家当时都躲到原子能楼里避地震,质量非常好,“比如水磨石的地板,三四吨的大型器材在上面拖拽都没有损坏。”

■专家观点

原子能楼应早些申请认定文物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认为,原子能楼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但遗憾的是,它没有得到应得的文物身份。一方面,这可能是本单位没有重视,另一方面,有心保护的知情人可能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和依法保护文物的法定程序。

《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二条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都应该受到国家保护,这是被认定为文物的依据。

曾一智表示,就原子能楼而言,应该在2011年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被认定为文物。这里发生了非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拆除就意味着曾经的历史痕迹都被“抹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要的科技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应该予以保存。

曾一智表示,这种情况下,如果专家学者或者公众有保护意愿,应该向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递交《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书》,由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现场调查后,予以认定。事实上,2009年,文化部公布实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给普通公民参与文物保护提供进一步细化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和媒体已经进行普及性宣传,但仍有很多人对此不够了解。

■背景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走出31位院士

原子能楼建于1953年,共五层楼,至今已有63年的历史,被科学家们称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

1951年5月,创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钱三强亲赴中关村测勘楼址,同年10月底工程动工,1953年底大楼竣工。钱三强带领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于1954年元月从东皇城根迁址到中关村。1958年,此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楼由此得名。

据一位老科学家介绍,这里走出了31位院士,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都是从这座大楼里走出来的,分别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陈芳允。这座大楼还走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和于敏,“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此参观过。”

一位高能所的离退休工作人员说,这座楼曾被称为“中关村的灯光”,当时其他楼里的工作人员到下班都走了,只有原子能楼里的工作人员还工作到晚上10点多,“当时10点半关门,每天晚上我们都是临到关门再离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沙璐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