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疑千余人顶替学籍高考 顶替者含当地众多官员(2)

2016-06-19 09:22:31    中国广播网  参与评论()人

程如法、顾春丽夫妻假冒学籍的事情遭人举报后,当地纪委也曾介入调查,并向媒体回应了相关调查情况。据了解,顾春丽夫妇假冒学籍事件发生时,灌南县还属于原淮阴市辖区(现淮安市),而灌南县纪委从淮安市教育局调出的高招文件显示,当年高考预考,应届生按75%过线的比例划定分数线,而往届生过线的比例是25%,不能通过预考就没有资格参加高考。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杨某等人的说法。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顶替学籍参加高考的现象远不止灌南县一个地方,江苏乃至全国各地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山东潍坊市昌乐区教育局工作人员王立庆介绍,他身边也有不少人被复读生预考不平等分数线“逼”上了“冒用学籍”的路。此外,如今在东南大学任教的王志峰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据他介绍,为了能考上大学跳出农村,当时确实有不少人采取了顶替学籍这种特殊手段。

现代快报记者翻阅历年高考政策发现,早在1980年,国家就开始试行高考预选制度,而在随后的一两年内,这样的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包含江苏在内的多个省份都采用了同样的制度。文件中指出,因恢复高考后,报名参考人数众多,但高招人数却极为有限,此举主要是为了降低高招经费。在此制度下,各地都划定了较为明确的录取比例,复读生自然难以与应届生享受相同的录取待遇。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考上大学是很多人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的唯一途径,于是便催生出类似顶替学籍充当应届生等多种违法手段。

实际上,早在1990年,这样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当年,一份来自监察部驻国家教委监察局、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的通报文件指出,当年共有17人因在高考中弄虚作假被处理,其中,大部分为顶替学籍者。此外,1991年12月《河南省教委关于清退冒名顶替上学和其他舞弊问题学生的情况通报》一文共通报清退了611名不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其中冒用学籍的情况也占到很大比例。这份文件同时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松懈的户籍管理制度等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所在。“这和当时那个时代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是历史遗留问题。”汤某江说。

(责任编辑:翟明 CN04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