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狂欢,瞬间碎纸如雪,飞了教室、走廊一地。每年高考前后,各地高三学生的撕书照片频现各大媒体,“撕书”仿佛演变成为一场肆无忌惮的毕业礼。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撒下,并高喊“高考加油”。对此,校方并未表态,似乎默许。(5月25日《深圳都市报》)
每年高考季来临,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就会不断进入公众的视野。“谁的青春不迷茫”?每个人的青春都曾这样走过。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语境下,高三学生的升学压力可想而知,疲劳战术、题海战术,使得他们的情绪早已憋成了“堰塞湖”,在即将迎来出头之日,以“撕书”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不妨给予理解和宽容。
这不是鼓励学生“撕书”,而是需要学校和老师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心灵“出口”,创造条件让他们缓解不良情绪,比如安排心理导师、开通心理热线,积极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设置“情绪发泄室”,配备相关设备,供学生任由宣泄。如果做不到这些,一味封堵,就只能适得其反。据报道,某地高三学生最后一天上课,“集体撕书”上演,老师为了制止此举,竟遭到学生围殴,导致头部受伤。与此不同,有的采取“节”的办法,面对撕得漫天飞舞的纸片,校方则大度表示,这是“传统”,“不鼓励”也“没有过多地制止”,最终没有引发大的波澜。笔者认同这种中立的态度。
成绩成了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我们就像发条一样越拧越紧,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习题,恨不得就把获取分数变成“肌肉记忆”……一位高三学生在“撕书”泄压后的心灵独白,当引起我们的深思。无论来自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那些加重学生心理负荷的“炒状元”“黑马黄袍加身”等行为,都是我们人为“造就”的,而学生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何每到高考季学生“撕书”如此疯狂,与其说是为“高考加油”,不如说是对过去不胜负累的告别。
再有两周就要高考了,在这段时间里,恐怕是高三学生最“煎熬”的日子。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舒缓、温馨的环境;另一方面,过细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放松心态,集中精力备考。事实上,这也是学校和老师平时都应当做好的工作。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表示,倘若平时把工作做深做细了,关键时刻就不会出现极端的事件,学校也就不必用极端的措施去应对。而这,正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