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6-05-25 16:37:33  宣讲家网    参与评论()人

核心提示:今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联合举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九场,邀请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同志就“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作专场报告。

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

报告人: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 王飞

主持人: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贺亚兰

时间:5月25日(周三)9:30

地点:通州区会议中心一楼大会议室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主持人(贺亚兰)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的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我是市委讲师团的贺亚兰,代表市委宣传部主持今天的报告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宣传“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经报郭金龙书记和王安顺、李士祥、李伟等市领导同志的批准,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联合主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今天我们按计划在城市副中心通州举办报告会的第九场,邀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同志就“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作专场报告。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王飞同志作报告。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1

王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还有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与大家有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首都规划工作的关心、理解、帮助和支持。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正在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工作。“十三五”时期,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特别是启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迁入城市副中心,是北京市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下面就学习的体会和工作的情况给大家做介绍,介绍的主题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

我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北京规划发展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背景

(一)中央对于北京城市发展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城市化工作做出一系列的指示,特别是对北京发展建设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北京的规划发展建设面临第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央对于北京城市发展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2月25-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工作时,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了5点指示,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7点指示,明确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各位领导都耳熟能详,现在战略定位很明确,16个字,4个中心,这是北京做好一切发展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明确了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里有几个关健词,一个是国际一流,另外是和谐宜居,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中央对北京的发展建设目标的要求。

另外总书记在2.26讲话,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为下一步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几年北京的规划工作一直在不断学习落实总书记2.26讲话。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京津冀区域总体定位,提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区域空间格局,提出了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的相关要求。

去年12月,时隔37年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强五个方面统筹,提出了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推广街区制、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新理念。

这两天市委正在召开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主要内容是讨论落实中央的若干意见,北京市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都表明中央对城市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2.26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包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的规划跟以往比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个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结合北京实际,把这些要求落实到规划里,落实到将来的建设中,落实到管理中。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要求,去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今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特色镇发展,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特别是对首都发展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整体学习和深入领会,中央的指示精神对转型期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现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是2005年国务院审批的,这十年来,我们回顾和总结看,这十年来,确实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成绩显著,这十年的发展,是北京城市发展最快的十年之一。

圆满完成2008年奥运会,奥运极大提升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标志着北京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但是,同国内外其他特大城市一样,在全国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北京在前一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大城市病”问题,给大家感受最为深刻和突出的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比如人口过快增长。从2004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了45%,平均每年增加人数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人口。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这两年增速开始下降,是一个好的趋势。例如水资源成为人口承载的最大短板,2004年至2014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降低了35%。南水北调来了以后我们还是缺,跟北京的人口比还是缺。

2015年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相比2005年增加了1.6倍。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交通,投入轨道交通,这几年跟国外比,这几年轨道交通投入史无前例。但是由于车和人增长过快,交通压力仍然很大。

比如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聚集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尤为突出的是,大量国家行政机构、企业总部、优质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过度聚集在北京的中心城区。据统计,城六区现有三甲医院日均门急诊量约占全市总量的80%。同时,我市大约80%的机动车和70%的小客车出行量集中在六环以内地区,使用量非常高。

再比如城市空间“摊大饼”式蔓延。总体来讲人口持续膨胀和功能过度聚集导致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大气污染、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凸显,超出了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十三五”重要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既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同时也和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市民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逐渐缓解,有效治理。

(三)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望

当前,发展到这个阶段,城市正处于转型期,我们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开展了全市城乡规划的民意调查,看看广大市民关心什么,关注老百姓的诉求。民意调查大概发放有效问卷近万份,16个区县都覆盖了,还召开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听取公众的意见。大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比如提到人口与环境的压力,这些压力大家也都体会到。

80%的受访居民认为应该控制人口的比例,要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一半以上的受访市民希望加强旧城保护,认为旧城发展方向是风貌保护、古都旅游和政治文化中心,72.5%的居民比较赞同的风貌保护方式是胡同的环境整治。

大部分居民提出希望改善城市环境,多建设百姓身边的绿化、休闲、文化设施。大家认为,改善环境,增加绿化是最重要的事情。有52%的居民认为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较远,上班需换乘三次及以上的比例较高,交通问题、通勤问题,以及公交换乘问题,关注度非常高,还有希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提出很多问题,这些我们也深入研究。最终的目标还是宜居,解决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挑战和需要,另外回应市民对发展建设的诉求这几个方面。这是第一个方面。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

这里最大的转变还是要贯彻落实新的理念,提高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用统筹的思维和手段来治理大城市病,从而优化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效能,让城市更加宜居,最终实现和谐宜居的目标。现在的规划主要思路,是由原来的扩展性规划变成约束性规划,目标就是和谐宜居。紧紧围绕和谐宜居的目标做工作。现在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因为现在正在做,主要讲讲思路,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有六个方面。

(一)减量提质

这是历史上首次由“增量”规划向“减量”规划的改革。站在历史阶段的转型,要以资源环境承载为刚性约束,如果以往规划思路先看你想干什么,然后再配什么,现在先算资源环境容量,能干什么,再去盘算要做什么,这是重大思路的转变。

特别是水,特别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任何超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

主要是根据水资源量,还有其他的控制要素,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用地减量的目标和措施。平原地区有6000多平方公里,已经盖房子和修路,建设用地到底有多少,开发程度高了以后,跟生态环境、生态绿地冲突。

根据专家研究,如果想维持好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大概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搞建设,最高不要超过40%,现在我们相对较高。开发强度高,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所以规划要强化底线约束,创新土地利用的政策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逐步降低平原区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

为了实现用地减量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利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重点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减量提质的第三个方面:要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现在思路一是要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大幅度增加生态用地,适度增加生活用地。为什么这么说,一个是北京的现状,产业用地占的太高,特别是工业用地,国家级的开发区、市级开发区、小城镇工业区加上村级的工业大院等等加起来,确实比例太高了。现在北京现状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约27%,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大城市的比重,而且效益不高。这些要大幅度压缩,向高科技、向高端产业功能转型,这是一个方向。

二是要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人多以后,生活设施缺口比较多,中央提出要适度修补,不够精细化的地方要修,补就是补短板,主要在人居环境和公共环境。特别是在中心城区,结合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原则上除了一部分为中央服务以外,其他都要重点完善学校、养老、社区服务、公共绿地、活动广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三是要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这几年搞平原地区造林就是一个补充,效果还是很显著的,但是还是不够。

(二)区域协同

北京面临“大城市病”问题怎么解决,特别是伴随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主要是快速城市化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最终解决的思路还是要靠区域的发展平衡。

北京要解决“大城市病”,从我们规划编制和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讲的打破“一亩三分地”,不能就编自己的,站在更大尺度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对接和落实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实现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协调衔接。规划衔接很重要,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积极做区域的规划对接。

按照纲要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城镇化布局整个规划做衔接,专项规划方面主要是区域交通一体化,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特别是要实现轨道交通走廊枢纽与城镇群、重点功能区发展的有机结合,轨道上的京津冀,通过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建设,把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基础打好。

另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共同把重要的生态廊道做好,加强区域生态修复。还有推动产业升级转移。

在协同发展方面,很重要的就是跨界问题,这次提出一个概念跨界城市组团,跟河北一块儿,把跨界规划建设管理搞好,加强跨界城市群统一规划和共管共建共治。

现在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北京新机场区域,新机场已经建设了,搭建规划协调服务平台,大兴区跟廊坊、固安、武清建立协调机制,全面推进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合作区的建设。还有城市副中心跟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会儿会简单地汇报。

(三)城乡一体

加强城乡统筹,彻底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实现对城、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重点是改变长期以来对集体建设用地管控不到位的局面,彻底遏制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状况。

我们的集体用地量很大,区县领导包括专家和公众比较关心,将来集体建设用地到底怎么办,大兴在做试点,去年年底有一块地上市。整个集体建设用地主要还是“集中、集约、减量、提质”,通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减量和改造更新,实现人口减量、功能疏解、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从而提高本地城市化水平,争取到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现状81.7%提高到90%左右。

城乡接合部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将来的规划、建设和保留,北京也经历很多探索,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3

(四)多规合一

“大城市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交叉和互相关联的,因此,必须要用统筹的思维和手段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才能在根本上治理“大城市病”。从北京来讲,还是两个字,就是统筹,只有统筹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城市病。

现在提出“多规合一”的思路,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管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指标统合,就是各项目标要统合。“多规合一”,比如解决职住不均衡的问题,不均衡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来回跑,就是潮汐交通,这几年更加严重了。我们工作在市中心,居住在各个郊区新城,每天早晚潮汐式交通非常严重。就需要统筹产业就业、住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内容,从而促进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交通之间更好的匹配、对接,实现职住均衡发展。

为什么我们通勤距离加长,就是没有统合起来。只有通过统合起来,就业岗位跟居住地空间上更合理分布。同时要研究就业跟居住地之间的交通联系。通州是职住不平衡很严重的区域,通州以前有城无业,居住的人很多,早晨往中心城区跑,晚上又回来,拥堵比较严重,典型的职住不平衡,所以交通也很重要。一定要建立大规模、多种方式的综合交通走廊,解决这个问题,缩短通行时间,也是解决职住不均衡的一个方式。另外住房建设规划和住房建设政策跟就业政策要对接。还有比如配套问题,不解决配套问题,让他跑很远上学、就医、娱乐,带来了不必要的或者无效出行。把交通建设、居住建设配套好。

(五)文化传承

“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我们要传承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基于自己的文化去创造和创新。

一是依托区域历史文脉,传承古都风貌,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开阔的视角、更有效的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永远是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类规划的中心主题。这次规划主要提出站在更高的高度,加大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化,这次提出三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一个是京津冀,推进京津冀文化保护建设,另外就是市级层面,都要加强。以前就说旧城,这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魂和根,我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旧城怎么去保护,现在还是机制问题,怎么探讨共有的机制,保护好旧城。

二是结合疏解,加强功能的重组,加强旧城的总体保护。比如说重点保护恢复一部分的重要历史水系,比如正在研究恢复前三门护城河、鱼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桥段)、玉河中下段等历史水系,还有保护核心区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通过加强机动车的管理,违法建筑的拆除,恢复旧城的传统风貌等等。

三是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展示生态环境友好、地域文化特色凸显的乡土魅力。北京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8个市级传统村落(其中含有1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要深入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按照科学规划、保护风貌、传承文脉、改善民生、适度利用、重在管理的原则,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一方面通过城市设计,让城市有一个好的风貌。另外通过城市设计,打造城市更好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建筑设计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前些年的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这次加了一个“绿色”。把传承、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努力体现中国特色、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塑造彰显大国首都城市精神的特色风貌。

(六)生态绿色

生态脆弱、大气污染、水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中央指出北京必须解决的“大城市病”,也是全体市民都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第一是绿化问题,要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生态空间格局。其中“一屏”为山区绿色屏障,要加强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三环”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森林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要优化公园绿地功能布局,在重点地区恢复和新建一批公园绿地,提高生态规模和服务功能。

“五水”为以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要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恢复和提高河湖生态功能,同时加强滨水绿化廊道、滨水城市空间的构建,促进水与城市协调发展。“九楔”就是提的楔形绿地,就不多说了。

建设“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绿色休闲圈”,让市民更方便地亲近自然。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7%,其中平原地区达到35%-40%,现在大概是30%。其他的像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通风廊道,包括绿色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在加强。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4

三、关于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有关规划工作

城市副中心大家都很关心,副中心是155平方公里,实际上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并没有扩大,155平方公里的规划正在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党中央、国务院也很关心,上报中央审议,有关规划成果正在编制,很快就会把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形成有关成果。

就规划来讲主要讲三个方面。

(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要“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对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北京整体空间布局的优化有重要作用。

这次规划在副中心定位里,也提了三句话,表明了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北京从建国以来空间布局调整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过,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进一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性工作。

从大背景来看,在更大空间内,通州城市副中心是在从更大的空间探索大城市群集约开发思路。主要是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促进中心中心城功能的疏解,减弱中心城区过度向心的压力,有利于北京整体空间布局的优化。带动疏解不光要往通州疏解,还要给其他的新城或者城区示范。

二是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通州区下辖6个街道和地区办事处,9个乡镇,384个村。城市副中心及周边乡镇现状村庄共有166个,集中建设区内村庄48 个,集中建设区外村庄118 个。

通州区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先行先试区,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副中心对于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城市化,以及周边地区促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互动关系,分区域、分类型探索创新城镇化的实施路径和发展模式,统筹解决好本地农民城市化问题,防止出现新的城乡结合部问题。

我们一定要把155平方公里和906平方公里统筹协调发展,如果906搞不好,155也搞不好。所以一定要统筹起来看,虽然副中心是155平方公里,但是我们的规划范围恐怕不止155平方公里,甚至要考虑北京整个东部地区的发展,从副中心的建设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三是建设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特别要协调好跟周边的关系。通州东部紧邻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10-20公里,距离河北省廊坊市中心约40公里,距离天津市武清区约58公里,副中心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讲,通州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所以搞好通州的规划,有利于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做示范。同时也是带动区域跟周边怎么做到跟周边跨界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

(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长期科学决策的过程

通州建设副中心是长期的过程,组织很多专家研究国内外的经验,这个研究也有十年了。从国内外超大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建设副中心也是超大城市实现中心区功能疏解的主要举措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对通州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探索,经历了从卫星城、重点新城、现代化国际新城到城市副中心等发展阶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

通州副中心的建设不是在白地上,在空地上新建一个新城市,不是造城运动,而是在二十多年来发展基础上的优化和升级,我们理解,包括理解中央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对通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定位更加明确。专家讲怎么叫副中心,城市副中心一定是承担几项重要市级或者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职能才叫副中心,我们的定位更加明确。我们的定位是行政带动,发展综合功能。所以通州除了市行政功能以外,还要承担重要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职能,这比以往定位更准确。从这点来讲,通州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是视野更大。从京津冀整个角度,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着眼整个区域,至少得跟北三县,北京城市东部地区整体考虑。

三是标准更高。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标准更高。突出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规划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所以前期规划工作非常重要,专家建议在规划上要下大功夫,中央领导指示一定要下功夫,只要有好的规划打下好的基础,才能实现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

(三)当前规划建设的主要考虑

这次的城市副中心规划是一个创新的规划、改革的规划,创新规划理念和建设模式,改革以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结合市属行政办公的集中布局,整合行政资源,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大家都关心行政办公搬迁到通州,这个搬迁一定结合着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不简单的就是搬家,一定结合怎么去方便老百姓,服务老百姓,怎么提高行政效率。

改革完善治理体系,这两天正在研究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在通州都要率先试点、率先实现。比如说特别强调集成用新技术,树立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什么叫最新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力量,比如说海绵城市、比如说市政管线,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建立城市生命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体系。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运行安全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比如说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突出统筹协调。通州主要是三个层次,一个是跟中心城的关系,跟中心城的疏解联动很重要,跟中心城的交通问题都做了详细考虑,肯定要加强通州与中心城的联系,要方便市民。另外,通州跟整个东部地区,顺义、大兴等地区,我们也在考虑,调整空间布局,交通体系。还有最重要跟北三县的协调,实现规划一张图,也正在开始做工作。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央领导非常强调绿色发展,通州一定要建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强调一流的绿色标准,在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采取一流的绿色标准。比如在绿色生态方面,将建设“多河富水蓝网穿插、大尺度绿色空间环绕”的生态格局。

大家都知道,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是北京市多河富水的区域,通州区境内16条河流,其中副中心境内13条河流。城市副中心通过建设“蓝网”系统,大力治理提升水环境,对通州全区范围内河流进行水环境治理,完善上游及郊区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流污水,净化水体,让通州成为清洁水环境建设的典范。

比如,在绿色能源方面,将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优化多种能源配置,实现低碳清洁能源供给,实现清洁能源使用率10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15%。建设综合资源管理中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构建污水、固废综合生态化循环处理新体系,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

比如,在绿色出行方面,要建设适合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城市。构建“以人为本”替代“以车为本”的道路系统,通州副中心交通规划建设,第一优先的是考虑自行车和行人,然后是公交,然后才是小汽车,把通州建成适合步行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比如强调加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地块、林荫路比例达到70%等方式,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四是突出文化传承。这也是市委市领导反复强调的,通州建北京副中心要有北京的特色,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脉。北京的空间组织形式跟历史文脉主要是两个轴线,传统的中轴线南北有所延伸,北边到奥林匹克公园,南边现在建在新机场的航站楼,建国以来,我们的建设主要是长安街沿线。通州也在长安街沿线最东端,怎么研究好既然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北京特点,又有通州地方文化特色,是现在重要工作,特别是研究好“大运河”文化。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惠河通州段成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点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通州的建设,怎么弘扬保护好运河文化是现在要考虑的。当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传承,还要创新,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五是突出宜居社区。社区的宜居度是市民感受城市生活是否幸福、满意最有体感的指标,规划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和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让市民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方便、舒心和美好,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成为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宜居示范区。

有的同志担心,所谓疏解来了,会不会产生来回跑的问题,最主要怎么吸引人到通州副中心工作在这儿,生活在这儿,主要要搞好宜居,把通州建成最宜居的环境。在目前研究规划中,通州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都比城六区略高,有的还不止高一点。包括人均绿地,人均医疗、床位、人均教育,不光是硬件,还有软件。一些新的理念,在宜居社区建设新的理念,比如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是开放的理念,不仅仅是交通问题,是保证城市更加宜居,生活更加方便的规划方式、建设方式。

比如说公共服务方面,通州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百分之百实现。再比如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说绿地,目前规划提出来,通州每个街区都要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在宜居方面起到给其他城市示范作用。

总体来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要落实五大理念,从首都战略定位出发,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城市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等更好衔接起来。我们的规划正在编制,今天主要跟各位领导和朋友讲一些思路。在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是重要的方面,我们也希望各位多给我们提意见,提建议,让咱们一块儿把规划做好,把北京将来建设得更加美好。

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北京市规划委权威解读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5

主持人(贺亚兰)

同志们,按照安排,现在请王飞同志回答听众和网友的提问。

现场观众

刚才说了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我想问的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之后,在腾退的空间和利用上有没有一些考虑?

王飞

这点方向很明确。我们规划现在提出五个优先,(1)为重要国事活动预留空间,完善国家文化设施;(2)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文化与科技创新型产业功能;(3)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公共安全设施、道路、绿地、公共空间等保障功能;(4)为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战略预留。(5)改善中央核心部门的办公条件。

现场观众

通州的定位成为副中心,在规划层面,除了您刚才说的五项大的原则之外,还有哪些具体新的变化?

王飞

刚才跟大家介绍了这个规划要求是什么,现在讲用最新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突出绿色低碳环保,集国内外的智慧,各方面都有变化。现在已经完成了155平方公里总体层面的规划方案,现在做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城市设计,国内外顶级的设计团队,155平方公里总体的规划方案设计以及运河沿线的规划设计,用一流的团队,集成国内外最好的经验和理念,借鉴他们最好的做法集成,重要运河一线,用最新的标准,最新的理念和最高的质量建设好。

还有906的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现在列了十个专业规划,强调专家领衔,用最好的团队,保证这个规划是高水平的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好的规划奠定将来建成一个高水平的机制。这些工作在做的过程中也会逐步给大家介绍,一些成果会及时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发布。

千龙网记者

我代表千龙网的网友提问,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向通州副中心搬迁,将带来更多的潮汐交通,有可能引发京通快速路等更大的交通拥堵问题,您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措施?

王飞

这个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刚才也介绍了,包括一些专家和领导也有一些疑问,去了以后反而更多了。实际上这个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城市经验来看,为了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吸引人到新城或副中心去工作和生活。如果将来还是工作和居住长期分离,通州建设目标恐怕很难实现。通州副中心很重要的任务怎么吸引人口到通州工作和生活。这是很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个是把通州建成配套完善,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有良好就业机会,让大家能够在通州工作、生活、居住都非常方便的宜居城市。通州这两年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引进了很多好的学校,像北海幼儿园、皇城根小学等8所名校,还有一些医院,要把通州的公共服务上升到更好的层面,非常具有吸引力,也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二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我们不可能保证到通州工作的人就一定居住在通州,或者100%居住在通州的人一定工作在通州,特别是近期调整开始阶段,我们判断城里的交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但是随着通州建设越来越好,配套越来越完善,以及我们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通州的职住平衡问题会逐步实现。我相信不会严重,还会有所缓解。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把一个城市建设好是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谢谢。

主持人(贺亚兰)

刚才王飞同志从城市规划发展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背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有关规划工作三个方面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重点解读北京市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目标和具体的考虑,可以说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条理清晰,直面热点问题,政策性强。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王飞同志表示感谢。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