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广东"制毒第一村"这三年:扫毒后村里少了近3千人(2)

2016-05-25 08:51:03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此外,65名在逃疑犯成为博社村的“心头之患”。“他们有技术,有渠道,在暴利的引诱下,一旦放松就可能回来作案,严密监控就是不给他们作案的空间。”博社村工作组副组长、汕尾市公安局治安巡逻支队政委林天说。

毒村往事:麻黄草残渣路边随意堆放

在甲西镇,博社村已成为一个“传说”,这片居住面积0.54平方公里的村子曾被称为“小香港”。

这片土上生活着14000多人,村里有一半是三层四层的小楼,有的装潢考究富丽,也有墙皮斑驳的低矮旧屋,高高低低地夹杂在新建的小别墅之间。

博社村村民阿玲(化名)记得,2009年前后,村子里的富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只消两三年光景,村子里就盖起了好多三四层的小楼。

蔡龙秋是博社村的村支书,他说这些小楼大都在2012年左右建起。那时候正是村中制贩毒泛滥的时期,许多人突然暴富了。

阿玲记得那时候,博社村马路上经常能见到来来回回的大卡车,这些车上都拉着麻黄草。村民们用拖拉机把麻黄草运到荔枝林里,一趟能赚两三百元。

麻黄草是一种含麻黄素的常用药材,提炼出麻黄碱之后可制造冰毒。博社村一个老中医告诉澎湃新闻,那几年,麻黄草一度断货,他的药店几乎无药可进。

陆丰市禁毒办工作人员曾向媒体证实,上世纪90年代末,制毒者主要是购买麻黄碱提炼冰毒;到2012年上半年,村民开始大量购买某些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提炼,相关药品被严管后,制毒者转为大量收购麻黄草。

“以前麻黄草的残渣成堆成堆地堆在路边,在博社村村口堆垃圾的地方,还立过一个村委会写的告示牌,写着严禁乱倒制毒垃圾!”村民阿玲记忆犹新,以至于很多人都干起了这种来钱快的活:“当时在家中的收入顶多一个月一千多块,这种事情谁不愿意干?”

随着政府的大力扫毒,博社村的生态发生着转变。村支书蔡龙秋说,这两年盖楼房的人少了,前几年村民争风盖楼的景象已不见。

甲西镇一名卖电瓶车的老板见证了博社村的暴富和衰落。“前几年,博社村的人电瓶车专买贵的,用两年旧了马上就换。来镇上买名牌衣服也从来不讲价钱,村子被整治之后,甚至有些名牌衣店因此倒闭了。”他回忆道。

艰难重建:三年中村里少了近三千人

如今,博社村大部分村民都不愿再提起村中制毒泛滥的过往。一位老年村民对“制毒村”的说法极为不屑:“不要再这样说了,这不等于说全村都在制毒,村里更多的是老老实实的穷人。”

村民们更加关心的是,扫赌之后政府如何带他们走向致富之路。“就是因为穷才去做毒品,不能只打击,还应该多建几个工厂。”一位女性村民说。

博社村的毒品犯罪往往被归因于当地的贫穷,村民在暴利的驱使下产生了一夜暴富的思想。村民阿玲(化名)甚至对毒品有着矛盾的想法:“明明知道毒品害人,但在它确实曾经‘带动’了村里的经济。”

自2013年底广东警方“雷霆扫赌”之后,博社村重建“两委”班子,逐步开展正常的村级治理、村务管理工作。2014年5月上任时,蔡龙秋可谓临危受命。他说,上任时感觉压力很大,当时整个村子几乎瘫痪,上任之前,陆丰市委领导还问他“敢不敢当”。

受制毒影响,博社村电线私拉乱接严重,村民经常无法正常用电,柴油发电机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品。因为长期无人管理,村里排污渠道堵塞,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成山。

蔡龙秋希望尽快做出成绩,以获得村民的认可,上任之后,立即着手为村中修路,并重新接通电力。阻力同样不小,蔡龙秋说,在拆掉村里私接的电线时,就有村民闹事,几百人围着村委会。“甚至有人恐吓过我,可能是有人不服,觉得我不能带他们做冰毒去致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