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如何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2016-05-11 16:33:51  宣讲家网    参与评论()人

核心提示:今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联合举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第七场,邀请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同志就“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作专场报告。

北京市“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报告人: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

时间:5月11日(周三)9:30

地点:石景山区政府北楼102会议室

相关:

H5:北京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举措

图解:北京为什么要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如何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主持人

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宣传“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经报郭金龙书记和王安顺、李士祥、李伟等市领导同志的批准,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委讲师团定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联合主办“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今天我们举办报告会的第七场,邀请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同志就“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作专场报告。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陈冬局长作报告。

陈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按照市委宣传部有关工作部署,在市委讲师团的精心安排下,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石景山区,围绕“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这个主题,就北京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与大家做交流。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市文化局,向包括石景山区在内的各区委、区政府及各界人士,长期以来给予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市直各单位、首都各高校以及广大市民,给予北京文化工作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和方向,清晰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更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十三五”时期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北京篇章。

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要求在“十三五”时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我理解,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必然要求,对于首都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北京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有利于推进北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下面我结合总的目标任务从三个方面向同志们汇报。

第一个方面,首先汇报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也想让同志们明确一下,今天我向同志们汇报的公共文化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具有“5+4”的特点。“5”即指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支撑、公益事业为骨干、服务全体民众、着眼基层的五大基本要素;同时还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四项主要原则。

现在总体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是什么关系,可以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总体讲,是一脉相承的,但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又提出了他的新的时代要求,这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化。是指要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塑造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

二是在行政理念上的现代化。是指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文化民生”、“文化治理”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统领,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作用界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主角是政府,但是政府不是包打天下,不是唱独角戏,要更多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

三是在服务内容上的现代化。是指要把握公众文化需求多元,文化消费迭代升级,文化自主创作活力迸发的时代特征,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化,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大力挖掘每个公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的市民不仅仅是我们公共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要积极地动员市民成为公共文化的创造者。

四是在服务能力上的现代化。是指要找准政府职能定位,一方面要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落实政府责任,重底线、保基本、促均等、提效能;另一方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环境创设上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五是在服务方式上的现代化。是指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丰富、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为市民提供文化活动、文化服务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利用好现代的科技手段,让公共文化的供给覆盖面更为广阔,更为便捷。

总的来说,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工作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对北京发展的新期待。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从北京的资源禀赋来分析,我们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分析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率先建成公共文化体系北京所提出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其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文化共享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是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基础。我市确定了在“十三五”时期,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这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各级领导机关、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所决定的。中央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这一独特的定位就是要求北京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当龙头、立标杆、做首善,成为文化建设的探索者、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其中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标志。

三、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首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以“十二五”期间的数据来说话,北京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总量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1261元增长到2014年的2238元,增长了77.48%,支出水平排在全国首位,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每天无论早晨还是晚上,街头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首都市民对文化需求的热盼的缩影,一个体现。同时北京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5.74%提高到2014年的7.99%,文化娱乐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跟国际上的指标恩格尔系数也一样,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期盼也是爆发式的增长。

四、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北京文化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广博,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其中北京拥有长城、故宫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南北中轴线、大运河等古都城市风貌闻名遐迩,120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可以说,北京既有千年古都流传下的历史文脉,同时北京又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而独有的世界文化、创意资源,全国文化高端人才、相关领域创新性人才集聚在北京,创意和技术型人才资源储备充足,这些都是北京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所在。优势产业明显,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有九大板块,既有传统的一些板块,同时文化科技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也是蓬勃发展,我刚才说的石景山区,数字产业的发展在全市都是排头兵,我们的游戏动漫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率是非常大的。在这方面,北京市动漫游戏产业去年产值达到455亿元,这个数字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移动游戏,以手游为主,产值287.6亿元,占全国移动游戏产值的65%,高居榜首。2015年北京市文化贸易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五、率先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与北京文化发展潜力所决定的。这方面的潜力更多体现在这几年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石景山区在北京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板块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目前的数字来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07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4%,贡献地税收入429.7亿元。同时北京拥有一批闻名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5年2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实现收入39.5亿元,利润7.12亿元。此外文化示范效应明显,成功打造了京交会、文博会、网博会、艺术品博览会以及“动漫北京”、“演艺北京”、“艺术北京”等各类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推出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一批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文化市场体系初具规模,2015年电影票房收入31.51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42%。在座的朋友都有感受,现在到剧场去观看电影,观影条件、看的影片丰富多彩与十年前是有了天壤之别,同时北京市也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演艺之都,很多同志都说到北京来工作、生活,有一点感受很深,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品质非常高。跟大家汇报一组数据,去年北京市演出行业全年大型商业性盈利性演出有21000场,票房收入15个亿,观众超过了1100万。这个数字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而且丰富性不仅有北京的演艺团体,还可以看到世界上著名的优秀剧目,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戏曲和优质的文艺演出。

此外北京的文化主体也非常众多,我只讲演出这个板块,2015年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是640家,北京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活力,其中92%是体制外的民营文化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14家,演出经纪机构147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504家,娱乐场所经营单位2131家,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1242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北京企业占到1/3。这是这几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文化创新活力非常显著。

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北京市提出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有哪些条件,我们有哪些资源来支撑这个奋斗目标。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如何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1

第二,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部分重点聚焦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的发展建设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到了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出台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将“率先建成高水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2014年,市委研究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任务。2016年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了北京要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带头作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以文化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些要求、计划、意见,为我们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大的引领,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归纳起来,回顾起来,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几个特点。

第一,在政策引导上,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1+3”公共文化政策。

什么叫“1+3”公共文化政策,这是北京市在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首都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之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和市级文化主管部门一起,经过认真调研和研讨,拿出了一个北京市公共文化建设一揽子政策体系。“1”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是《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三个文件。“1”是统领,“3”个配套文件是对“1”的细化和有力支撑。《意见》是顶层设计,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制度安排。《方案》是借鉴国家开展示范区创建经验,在首都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示范创建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提升。这也是北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现首都特色、发挥引领作用、彰显高端水准的重要抓手。创建是一个工作机制,是要把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共同推动首都整体公共文化创建水平的全面提升。《标准》着眼硬件设施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载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水准”;也就是我们的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村社区的综合文化室到底是多大面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服务功能,都有明确要求。在我们推进建设中,加强指导中有章可循。《规范》着眼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时间、内容、人员、环境等方面的明确规范,夯实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基础”。无论是硬件标准还是软件服务标准,二者共同作用,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发展思路,加快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进程。

“1+3”政策体系充分重视制度设计,着力创新实践,强化保障能力,提升治理水平。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基层的理念,努力把服务体系落实到基层,解决基层难点,推动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无论是中央的文件,还是其他省市,北京在落实中央文件中跟外地有最大的不同,这次文件没有泛泛讲关于推进北京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而我们讲的是关于推进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在基层,所以北京市在制定文件的时候,直奔主题,把工作的着力点、工作中心放在基层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二是以共建共享为着力点,强化机制创新,突出机制、资源、使用、经费“四个统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三是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主线,把“保基本、促公平”贯穿始终,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重,加强政府购买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水平。五是融入信息技术、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要素,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性和时代感。

“1+3”政策是去年出台的,到现在位置,“1+3”政策在全市各区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公共落实还是比较顺利的,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市委、市政府,各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高度重视。去年文件下发之后,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1+3”文化政策的推进会,做了全面的部署和落实,各区和部门树立文化民生意识,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地区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好了我们的推进工作。包括到会场之前,跟我们的夏区长交流,石景山区在落实“1+3”政策方面走在前头,对于推进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首都示范区形成一系列的文件。而在制度保障方面,在人员配备方面,在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具体的举措,很值得全市学习和推广。

二是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大家也知道文化建设各方都很重视,包括各个文化职能部门也是倾力为下面做好服务,怎么把各方面资源整合好,更好为基层做好服务,在这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创建工作机制,以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北京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使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新的活力。现在各个区也在根据本区的情况建立本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这个机制对于“1+3”文件的落实将起到很好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

三是大力推进试点先行。比如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有关区启动了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一些社会机构已经向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比如中国中路在区政府的政策带动之下积极参与石景山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在八宝山社区由中路集团来参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这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一个鲜活的试点,很值得提倡。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使试点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四是加大资源向基层倾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以前都叫基层文化中心,“十三五”时期叫综合文化中心,什么叫“综合”,就是把各方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整合起来,通过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让市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基层文化中心是下一步在文化设施建设、服务规范建设中重要抓手,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建54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在“十三五”还有新的规划,在“十三五”时期全市镇的综合文化中心要做到全覆盖,要做到达标要有重大的提升。

五是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以及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推动任务落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评估,加强监督,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研究制定《北京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评估办法》,推动考核评估形成新机制和新常态。

第二,在设施建设上,全市已经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实用高效的设施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骨干支撑。设施体系的完善不仅在“建”,更在于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设标准的提升,服务覆盖范围的拓展。大力推进首都公共文化四级设施网络建设,补齐硬件短板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们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设施建有率达98.35%,全市目前共有文化设施6743个,全市共有四级文化设施6743个,包括144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182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721个社区综合文化室,3652个村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十二五”期间四级文化设施达到了226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新增了85万平方米。全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总数4295个,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地区全覆盖。有线广播实现“村村通”。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区县级以上文化馆20个,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4个,全市已建成180余个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

二是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快。2015年新建成文图两馆10个,在建8个,新增设施25万平方米。“十二五”时期,陆续建成42家重点镇文体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1.82万平方米,总投资近5个亿。一批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首都图书馆二期建设完成,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方昆曲艺术中心的新建改建进展顺利。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水平不断提升。统筹实施全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等重点项目,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覆盖16个区154个成员馆。全市共建成300个数字文化社区,把300万册电子书、万种期刊、万集讲座输入社区文化室。此外首都图书馆通过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提供40万册数字图书、160余种期刊,更新共享工程网站资源380部。在农村文化室实施“四网合一”工程,将有线电视、数字电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进行融合,实现多元共享,丰富服务内容。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如何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2

第三,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建成了“硬件”和“软件”兼备的文化阵地。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整合。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依托联席会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供需对接和资源整合为核心和突破点,整合各部门各区公共文化及相关资源,盘活存量,集中力量。资源整合、工建共享是我们的重要的着力点,我们现在第一步已经迈出来了,在海淀区和延庆将益民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有效对接,提高服务效率。下一步要把三个体系建设好,就是全市的公共图书,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和培训以及文化下乡演出资源做到进一步整合。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图书馆总藏量2425万册,全年流通人次1264万人,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759次,外借书刊940万册。2015年全市349家群众文化活动机构(文化馆、站)共组织文化活动27000多5场,参加活动人次近600万,举办培训班37000次,培训人数170万人次,举办展览1992个,组织公益性讲座886次。加强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截至2015年,全市“一卡通”服务网点达到178个,新增持卡读者超过13万人,通借图书710余万册,通还图书688余万册。在大型社区、上班族聚集区、大型商场超市和主要街道等公共场所设置了146台24小时街区自助借书机,2015年共办理借书证约7700个,图书流通50万册。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顺畅。怎么提高效能,就是要尊重老百姓对文化的选择权,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在这方面很多区做了积极探索,包括石景山在内,都推出了菜单式、点菜式的服务,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通俗地说,群众点菜、政府端菜,用这些把我们的服务效能提升。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也取得了新的成效。国家文化部和国家财政部为了推进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出一个公共机制叫做创建国家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到第三批,北京市朝阳区第一批已经创建成功,荣获全国国家级的公共文化创建示范区。第二批东城区正在创建准备验收,第三批海淀区代表北京现在正在积极创建。此外还推出一批创建项目,包括大兴区、延庆区、石景山区和房山区都分别推出了一些创建项目,在一个点上来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行先试。比如说石景山区就创建了供需对接,更精准为广大市民提供有效服务。通过试点先行,对于带动全市的总体水平提升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逐步充实。有三支队伍,一个是各级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包括各区的图书馆、文化馆、街道乡镇的综合文化中心和村的文化工作者。二是文化志愿者。三是现在的文化组织员。通过三支队伍的建设,助推了全市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市基层群众文化团队达到了9631支,同时涌现出一批代表北京群众文化发展水平的品牌团队、品牌项目,还有品牌平台。为了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从前年开始,对我们的基层文化组织员加大培训,我们有一个基本经验,一个地区,一个村一个社区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就能带动一方。我们提出“六会”的标准,会做群众工作,会组织活动,会电脑,会唱歌,会跳舞,会简单的指挥。用这种培训方式培训基层文化组织员,把我们的文化火种在基层能够形成燎原之星,每年培训1000名基层组织员,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市16区21个分中心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

第四,在文化产品上,打造出品质优良的首都文化品牌。

一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农村地区的星火工程,城市地区的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些活动品牌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同时把我们的优质文化更多地送到群众身边。现在每年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有一万场,而且每年投入的资金也是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在更好服务群众方面,我们这几年出台一个政策叫低票价政策,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演出单位、剧场经营单位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低票价。现在要求盈利性演出,每场演出要有30%的100元的低票价,对于大型的歌剧、舞剧,要求每场演出要有30%的200元以下的低票价,让低收入人群能够走进我们的高雅艺术殿堂,走进剧场,接受更多的文化演出活动。30%的低价票,每售出一张市财政补贴一张,精准的服务让老百姓得出切切实实的文化实惠。这个政策推出三年以来,财政投入了5338万元,已经补贴的票数达到了46万张,补贴场次达到2876场。我们的票价在几年之前票价太高,这个态势有所调节。

二是在文化产品提供方面,优秀文艺精品不断推进。现在实施精品战略,强化精品意识,扭转有数量没质量,真正把高水平优质的文化作品提供给广大市民。市属文艺团每年新创剧目大约在40台左右,复排的剧目每年在六七十台。去年应该说结合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反映密云一位叫邓玉芬的老妈妈,把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送到前线,人们称之为当代的佘太君,这种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这也是进一步要加大力度的事情。

三是首都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大幅提升。重点推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国家级文化活动品牌。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整合全市的力量,推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面,覆盖全市每年大约开展活动2万场,吸引的参演人数市民3000万人次。这个活动有市级的品牌,有街道乡镇的品牌,也有村和社区的,上下贯通,通过这个品牌活动,我们要把资源更好整合。在石景山区清明诗会、古城音乐会等等都成了保留节目,一个品牌活动。此外全市“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建设活动。构成北京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的格局和面貌。

第五,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构建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保障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支出累计724.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41.6%,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15.91元,比“十二五”初期增加27.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42.65元)的近三倍,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在不断增强。

二是政策规划引导在不断强化。在文化建设方面体系已经形成,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等各个方面体系在形成。文化局从近三年已经出台了关于文化方面的政策、规定近20个,既有鼓励原创的,也有鼓励艺术推广的,既有鼓励群众文化的,也有加强设施建设的。通过这些政策配套文件,更好地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好我们的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既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院团改革,同时包括文化事业单位,特别是文图两馆要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参与这篇大文章能够有一个更加全新的面貌。

此外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还大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大家可能对非遗工作有很多切身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北京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资源不下12000项,现在已经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项目北京占了十项。北京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6项,市级273项,同时还有大量的区级的非遗保护项目,全市大约在600项上下,这些都是丰富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彰显中华优秀文化及其重要的宝贵遗产。在这方面也是不断加强扶持,一是出政策,二是建立示范基地,三是加大非遗传承的保护,四是让非遗走出国门,在优秀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六,贯彻国家京津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同,人员相亲,京津冀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举一个例子,比如京津冀在广大市民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方面,包括京剧、评剧、梆子,三地的市民都有共同的欣赏爱好。还比如说非遗,文化活动等等,所以这几年在推动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方面,形成了工作长效的工作格局,搭建了交流平台,建立了演艺联盟,开展众多文化活动,这些都为下一步推进北京市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京津冀三地资源都是可利用的重要源泉。

这是第二个方面北京市率先建成公共文化体系,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的现状是什么。

第三个方面,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抓手、着力点是什么?

在汇报这个之前,北京市公共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不均衡,在四级网络覆盖率比较高了,98.35%,但是在新建的大型社区,我们的硬件设施还有盲区,还有空白点,我们的覆盖率比较高,但是我们的达标率还有欠缺。二是我们在供需对接方面,如何把老百姓所需要的文化更精准地送到老百姓身边,提高效率,这也是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如何更好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大格局。这方面需要我们做不懈的努力。

关于“十三五”公共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中央所提出的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也是率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遵循。在这方面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思维、体制机制、运行模式、政策扶持的全面升级;要以“协调”为重要目标,推进城乡文化均等、区域文化共生、人群文化平等、产业事业共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繁荣;以“绿色”为建设标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转型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形象塑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开放”为眼界胸怀,定位全国,着眼世界,激发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包容、多元和特色,形成首都国际城市的文化优势,增强北京文化的国际认同。以“共享”为根本宗旨,推动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凝聚民心、共助发展,让文化建设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这是“十三五”时期在实施完成好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基本的遵循,基本原则。

根据总的原则,具体怎么操作,我们归纳了一二三四五的思路,便于记忆,思路更加清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十三五”时期这个原则的落脚点要充分尊重老百姓对于文化的选择权、参与权,要解决好供需对接问题,让菜单式服务,点菜式服务成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具体实现路径,具体的抓手,真正提高好我们的服务效率。

二、是牢固树立阵地和文化民生“两个意识”。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各级文化单位,各级文化设施都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阵地,都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场所,以文化促文明,这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所以要强化阵地意识,用我们的先进文化引领、提升公民素质的全民发展。同时强调文化民生意识,保证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广大市民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中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三、构建三大服务体系。

这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建立公共图书配送体系,文化活动配送体系,公益演出配送体系。公共图书配送,与各区为核心馆,同时辐射到街道乡镇和村社区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分馆或者图书室,使公共图书配送切实送到老百姓身边,下一步各街道的图书馆跟首图连通,实现一卡通,便于老百姓公共图书的借阅。文化活动的配送,以各区为中心,延伸到街道社区的综合文化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培训、讲座等等要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公益演出的演出要把剧目送到基层,送到社区,送到农村。这三大配送体系是菜单式服务的又一具体体现。

四、充分遵循“四化”原则,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

标准化是基础,硬件建设、软件服务都有标准,同时下一步我们绩效考核也有标准。通过标准建设来规范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均等化是我们的目标,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解决所有的公民共同享有文化权益问题。不仅是户籍人口,外来人员都要同等享受文化成果。所以在这方面,下一步要打造好15分钟的文化圈,把文化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现在我们叫四级,下一步要建成五级,有的区根据人口布局,建立区一级的文化中心,在区级和街道级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区一级的文化中心,这个可能覆盖周边几个街道办事处,几个乡镇,这个文化中心的功能服务范围更广,服务效能有新的提升。社会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机构参与我们的建设。在这方面,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服务产品要社会化,一些文化设施运营也要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服务和管理,更好提高我们的效率。数字化应该说是我们的基本手段,通过信息化基础,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公共文化覆盖面、辐射力有新的提升。比如说,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以后可以在街道文化中心跟首都图书馆对接,可以借阅图书,查阅资料,这些就是数字化的具体体现。这“四化”是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途径。

五、实施“五项工程”。

一是“引领工程”。通过政府的政策引领,规划引领,能够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保障老百姓的文化权益。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准备下发的公共文化保障法,这就是重要的法律文件。下一步北京市结合实际,通过这个法律的引领,使阵地意识、文化民生意识、“四化”基本路径更好落地。

二是“提升工程”。一要提升我们的硬件建设,要补短板,兜底线,在“十三五”时期实现文化硬件设施的全覆盖。同时,15分钟文化圈要得到有效推进。二是要提高我们的服务效率。设施建好了,使用率怎么样,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考核,加强文化供给,能够使文化服务、文化效能有新的提升。大家也有感觉,一方面有的文化设施不够,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十三五”时期,要在提高服务效能方面,要在提升工程方面解决好这个问题,让我们的文化设施更大地发挥效能。

三是实施“示范工程”。一是包括进一步按照国家文化部的要求,把争创国家级示范区的工作抓好。但更重要的是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实施首都示范区创建工作。为什么要实施这项工作?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积极性,能够形成一盘棋,形成合力,使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十三五”时期每年要拿出三个名额出来,由各区争创。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搞得怎么样,也是对北京文化工作水平的衡量。石景山区正在全力动员、推进,争创首批首都示范区,我们也会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也祝愿石景山区取得新的成效,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

四是实施“培训工程”。要培训基层的文化大家,我们区的文图两馆,街道社区的文化工作者跟群众接触最多,要把他们的能力提升起来。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培训工作,每年实施千人培训工程,为我们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输送更多的滋养。同时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北京资源禀赋非常好,要通过我们的工作机制,通过我们的观念创新,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参与我们的文化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五是实施“保障工程”。一是政府部门,文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部门不是什么事管得越多越好,要真正把该管的事情办好。要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转变思维,创新方式方法,这是重要的前提。二是加强组织保障,在统筹资源,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合力方面,把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到位。三是加强资金保障。无论是市级财政,区级财政,我们要真正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为我们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团队提供更加有效的资金保障。此外还有机制保障,我们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拓展我们的工作视角,拓展工作领域,保障全覆盖、兜底线,让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更多良好的成效。还要加强绩效考核。硬件建设要有标准,软件服务要有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怎么购买,购买之后社会力量参与后怎么考评,都要形成一套政策体系,这种工作机制能够让我们更加顺畅地实现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同志们作了汇报,有不到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

按照安排,现在就有关问题请陈冬局长现场回答听众和网民代表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分别请两名听众和一名网友提问,下面请提问。

石景山文化委员工作人员

我是石景山文化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区县文化战线的同志听了您的报告非常深受鼓舞,也深受启发。我有一个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您认为如何保障广大市民享有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陈冬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刚才我在讲的时候也涉及到一些,应该说公共文化服务有一个基本特点,保基本,保什么基本?基层爱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基本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的群众文化建成活动。在不同时期,保基本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在“1+3”政策里,现在为北京市民提供的保基本的范畴大大高于全国的范畴,我们是20来项,这是根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十三五”时期为了更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兜好底线,把短版问题补齐,坚持问题导向。硬件设施方面做好全覆盖,在软件服务方面要下更大的力气,真正提高我们的服务效率,把建好的设施有效利用好。所以各级文化设施的工作人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自身创新思维、深化改革,更加热情地投入为百姓提供服务。

在文化供给方面,还是要拿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我是前天刚刚到西安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艺创作工作会议。创作工作会议一个核心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有高原没有高峰的问题。我们要把更加优质的文艺精品拿出来。所以在“十三五”时期文化工作者要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作为北京来说,我们在文艺创作方面抓出一批能够体现中国精神,体现首都水准,体现北京特色的文艺作品,反映火热的社会现实,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反映传统文化题材,拿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出来。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政策引领,比如说去年底刚刚出台的政策,也是为“十三五”进行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要鼓励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植、扶植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对群众文化能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育和培训,通过这些,能够为我们的公共文化建设,老百姓得到实惠,做好我们的制度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如何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3

石景山文化馆工作人员

我是石景山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十三五”期间市民能够享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

陈冬

应该说公共文化我刚才也点了一下,保基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家庭活动这个都包括,同时北京市根据北京市的实际,在“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一,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这个品牌要进一步打造好,这个品牌里包括歌唱北京,主要以合唱为主。艺韵北京,艺术方面的,包括摄影、美术。戏剧北京,通过地方戏曲,戏曲展演,还有舞动北京,每年都要搞舞蹈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搭更多的平台,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同时让展示中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第二,在低票价方面。让老百姓得到更多文化实惠方面,进一步加大营业性演出低票价范围。以前是低票价的补贴范围剧场500座以上到3000人之间,不包括小剧场。从今年开始,3000人以下的营业性演出场所都可以享受这个政策,让老百姓通过能够低票价,更多享受文化鉴赏活动,接受高雅艺术,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各个基层文化社区站点建设。比如在“十三五”时期,要充分打造好15分钟文化圈,社区村的综合文化室是保基本的重要阵地,街道和镇文化中心要加大服务功能,区的文图两馆对区域的文化活动更多指导。通过这些空间布局,能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就近、就便的文化服务。

千龙网记者

我代表千龙网的网友提一个问题,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的标准是什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陈冬

首都公共文化示范区是我们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建设重要的机制保障,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区县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更好把社会力量这支重要力量吸引进来,共同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新水平,上新台阶。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制定了硬件标准,制定了服务标准,同时服务创建标准也涵盖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现在下发这个标准包括7个大项,40个资项,93个指标。从硬件、软件、工作机制、保障等多个层面进行规范,“十三五”时期推动三批创建活动,每批三个名额,通过这些示范、引领和带动,能够使全市的创建工作有一个新的格局和新的面貌。而且创建工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动态创建。成熟一个评选一个,先建后评,达到标准之后再给示范区的创建称号。创建是一个过程,创建是手段,是机制,目的是要更好地让百姓有文化的获得感。二是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比如设立一些特色指标,日常工作突出的要在创建工作中要优先考虑,这些都是体现了创建工作为整个工作大局服务,为构建和谐宜居之都服务。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先到这里。文化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通过区文委向市文化局做进一步的咨询。刚才陈冬局长从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近年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情况以及“十三五”时期北京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三个方面重点解读我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五大文化民生工程,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部署和政策支持。陈冬局长的报告内容丰富,条例清晰,逻辑性强,也是直面热点,政策性强,信息量大。对于我们全面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促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将起到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陈冬局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午的报告会到此结束,再见。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