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卫计委权威解读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思路新重点(3)

2016-04-20 16:28:23  宣讲家网    参与评论()人

再看拥有的医疗床位,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得病就有轻重缓急之分,重病就需要住院医疗。我们看床位方面的变化,到2013首次突破十万张,2015年底床位是11.84万张。所以医疗床位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也有了大概两万张以上的增长幅度。

再看一下医疗卫生系统产出的工作量,也就是给社会提供服务的情况。在2010年全市总的门急诊诊疗人次1.46亿人,到了2013年突破了2亿人,达到2.19亿人次,2015年全市总的诊疗人次突破了2.35亿,北京市常住人口是2170万,全市总的诊疗人次是2.35亿,相当于一个老百姓看了10次病。当然这里有一些是外地患者来京产生的服务量。大家从这个数据能够看到卫生系统工作的总量在提升。如果联系一下我们的医生数和护士数的变化情况,其实这种服务量的增长主要是以挖掘潜力、提高效率换来的。因为卫生资源,我们的医生护士数并没有相应比例的增加。

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跟2010年相比几乎提高了70—80%的工作量的产出,但是我们的医生数、护士数只增长了20—40%。所以主要是大家工作效率的提高。当然很多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牺牲节假日这种情况也非常多见。

再看出院的人次,2010年全市183万出院人次,到2015年全市一年当中出院的人次突破了达到340万。也是70—80%的增长幅度,出院量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结构方面,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得到优化。第一体现在布局方面,我们为了重点提高郊区卫生服务能力,全市加强11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到现在11个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另外,为了适应像东城、西城居民不断外迁新的人口分布形势,在五环附近新增和新建了或者加强了新的医疗服务设施。现在在五环附近形成了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所组成的服务体系,所以老百姓看病不用像原来一样都要跑到东城、西城范围内进行就诊,可以比较相对方便地在自己的居住地或者工作地附近就可以得到医疗照顾。

再看一下所有制的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公立医疗机构在其中所占的相对份额是在减少的,非公医疗机构所占的份额在逐步提升。全市非公医疗机构已经突破4100所,在所谓的有规模的医疗机构中,医院这个层次在600多家的医院当中,非公的医疗机构已经占到63%,甚至都超过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当然非公医疗机构建立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服务的规模还没有那么大。我们看一看服务量,如果数机构数,已经占到医院的数63%,看门急诊量和出院量也已经突破了10%。所以在“十二五”期间非公医疗机构获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任何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决定和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的方向引导是密切关联的。

大概回顾一下最近一两年的情况,尤其是在2010—2015年的医疗机构设置情况来看,如果每新增三家医疗机构,大概有两家是非公医疗机构,公立机构只会增加一家。所以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的卫生综合改革。大家都知道,北京社区卫生基础比较好,我们所在的东城,区委、区政府对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历任党委和领导都非常重视,东城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市也是有特色的,也是贡献经验的。当然从全国角度来看,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比较早,水平比较高,服务也比较规范。

“十二五”期间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水平,还有公益性运行机制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家都知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保障相应的经费需求,同时向居民免费或者低价格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也在逐步扩增。刚才我提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很多项目都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提供的。在北京还推出了家庭医生式的签约服务,大家看电视新闻就可以看到,前天中央深改小组刚刚研究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其中就包括卫生领域,当中有一个文件是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改革文件。应该说在这方面北京五年以前就开始探索签约式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让居民和社区卫生机构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紧密的、长期的联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