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官员托关系看病时畅通无阻 自己去时遭插队医生不理(2)

2016-04-20 11:20:12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参与评论()人

如果说请托送礼是赤裸裸的公权私用,有的行贿则打着年节的幌子掩人耳目,助长了违纪者的侥幸心理。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委原书记朱渭平就说过:“逢年过节收个一万、两万、几十万,那都不是个事。”小到各类烟酒,大到金条和几十万的红包,他都照单全收。节日本来传承的是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快乐祥和,但有些人却以人情为名,行贿赂之实,让部分领导干部在“温情”的遮掩下,放松警惕、打开缺口,经不住“糖衣炮弹”的侵袭而“缴械”。

请托多了便演变成行业潜规则,小礼收习惯了便成了戒不掉的瘾,党员干部也就在违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河南省周口市原政法委书记朱家臣就是报销“成瘾”。他曾以一名基层干部有进步机会为名,授意该名干部自费为其报销一万多元的发票。类似索要情景,周口市政法系统、县区党政机关干部,甚至银行、高校等领域的干部,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过。

更恶劣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看准了这个生财之道,有预谋有计划地借人情往来敛财。在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儿子的婚礼上有两本账:一本只记录亲戚朋友所送礼金和小额礼金;另一本则记录着包括党政干部、企业老板等各界人士送来的礼金,合计200余万元。其中,管理服务对象礼金90多万元。

人情一旦在党员干部中间被错误地泛化,就容易成为贪腐的催化剂。那些收礼的人,收到的是礼金,丢掉的是党性,最终只能用受到党纪严惩的代价来还。

让人情回归“人情味”

中国人讲究人伦、人情,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礼序的关系,这本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人情若过滥,就会扭曲社会风气。要破除人情过滥,首先还是要找回人情本身的情感交往属性,让人情回归“人情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八项规定破题,从狠刹“四风”入手,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曝光力度,在党风趋于清明的带动下,人情过滥现象明显好转。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冗杂的礼金少了,经济压力小了,工作关系也更清爽了。

当然,党员干部也有情感的寄托,也少不了人情中的那份“礼”。有的领导干部就倡导同事之间互相赠阅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作为相互交往的礼物,既体现了情感交流,也让人情在回归“人情味”的过程中兼具理性。

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之中讲政治。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人情观。

有正面引导,也就要有刚性约束。《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规收受礼金和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这是一把刚性的尺子,作用在于用纪律管住大多数。如果仍有人以身试纪,就必须把这把戒尺挥下去。

所谓“礼者,理也”,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破除不该有的利,树立应有的理,回归本来的礼。正面引导,引导的是一种理;纪律约束,同样是在树立一种理。理若立,利自破,礼即回。

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民风社风影响党风政风。党员干部作为党风政风的体现者,应该扬清抑浊,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用自身的“理”带动整个社会找回人情应有之“礼”。(张建赵晟)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