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留守儿童正成流浪儿童新来源 或被操纵走向犯罪(1)

2015-07-14 07:38:5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2015年6月29日,顺义光爱学校,15岁的于景群对陌生人,还是怀有戒备和不屑。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2015年6月29日,顺义光爱学校,15岁的于景群对陌生人,还是怀有戒备和不屑。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喂,是妈妈吗?我是轩轩,你在哪儿啊!”

“我在广东。”

“他们说你半年没有打生活费了,你在哪里啊,为什么打工那么多久也不回来?”

“我要是不出去挣钱,谁养活我们,靠你吗?”

和母亲的最后一次通话,18年过去了,陆旭轩忘不了。

那是1997年,母亲离开四川老家打工整三年。

这通电话之后,母亲消失在广东的打工潮里,音讯全无。陆旭轩也从一个留守儿童,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25岁的陆旭轩成了中国早期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二十年间,又有很多留守少年复制着他的流浪经历。于景群就是一个。

“留守儿童正在成为流浪儿童新来源。”2008年,贵州大学研究生余丹对贵阳的流浪儿童做过研究,发现46%的流浪儿童是留守儿童或流动人口子女。

“家”这个字,很多孩子还未懂得拥有,就已失去。

出走

“我不想让自己记得”

从失去母亲开始,于景群就开始流浪了。

2012年1月27日晚6时,12岁的于景群在专注地看着动画片。身后卧室里的母亲,渐渐失去了生命体征。

“妈妈手脚冰凉,睁着眼半天都不眨一下,我试了试鼻息,开始是热的,很快就凉了。”他回忆。

身患癌症晚期的妈妈走了,于景群找来姥姥,“他们把妈妈带走了,把妈妈碰过的、用过的东西都拿走了。”

记忆突然强行中断在这里,“剩下的事你别问我,我都不记得了,我不想让自己记得”。

此前,于景群跟着妈妈住在锦州老家,家境贫寒,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去北京打工,“做保洁。”母亲去世后,他跟着父亲到了北京。

于景群的父亲说,在北京,他没钱也没途径送儿子去上学,就把他留在望京附近的出租屋里,“白天上班时他还没起床,晚上十点多回来已经睡着了,沟通时间特别少”。

没人管,于景群白天常跑出去玩,“在家时天天就在床上躺着不起来,吃饭就在床上吃”。

父子之间,没有想象中的那种相依为命。至少在于景群的记忆里,爸爸常因小事打骂他。

他尝试过理解父亲,“从小他没带过我,我知道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每次打完都会买零食安慰我,可他一次比一次下手重,我怕了”。

一次挨打后,于景群离家出走。他溜进一个小区,踹开一个地下室的大门,顺手拿走两件衣服,在小区蹦蹦床上睡了一夜。

他开始了“没家”的生活。

和于景群相比,陆旭轩在留守的童年,是有过幸福回忆的:爷爷很疼他。

陆旭轩出生时患有“神经性马蹄足”,双脚向内翻,走路时双腿成X形,几乎没有劳动能力。

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出去打工,就再也没回来过。他也跟随父亲来到北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