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颜色革命”为何行不通?(2)

2015-06-14 07:34:42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颜色革命”的深层原因与教训(审时度势)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1世纪以来,以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为核心地带,“颜色革命”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形成了浪潮式运动或连绵不绝的国际政治事件。各国的“颜色革命”大多以美丽的花朵命名,但几乎都结出了令人难以下咽的苦果。

“颜色革命”作为国际政治的逻辑结果,其发生有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颜色革命”是冷战以西方“胜利”方式终结的后续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民主扩展”战略,不仅威逼“非民主国家”或加以和平演变,也伺机推进“民主欠发达国家”的“民主化升级”,以达到西方标准。如果把冷战终结与苏联解体比喻为一次国际政治大地震,那么,连续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不断的余震。

其次,“颜色革命”是以西方制度为圭臬的单一化政治思维的结果。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发展条件与国际处境甚至矛盾的症结都不同,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单一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与解决矛盾的方案。然而,各国“颜色革命”的发动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基础,就是奉西方制度为圭臬,加以效仿。然而,用西方制度这一张药方,岂能治好各国不同的病症!乌克兰和埃及是其中的典型。两国都是政治长期动荡,腐败不治,经济乏力,民众关切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再次,发生“颜色革命”的许多国家确实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矛盾,呼唤改革;但另一方面,这些矛盾不是短期之内才形成的,何以突然以“颜色革命”的方式爆发呢?有些被视为“专制独裁”的领导人甚至统治国家几十年了,又何以一夜之间被街头政治所推翻呢?另一方面,何以“颜色革命”的发生呈现为浪潮式运动的“集体现象”?思考这些问题,不可忽视“颜色革命”发生的一个基本背景,就是冷战后加速到来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得一国爆发的“颜色革命”具有的“示范效应”被强化,从而容易出现集体联动性。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竞争加剧,深化了一国之内原有的矛盾,互联网与新媒体进一步将这种矛盾夸大并进行密集传播,对变革的呼唤往往在极短时间里即可形成较大声势。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教训:其一,西方将“非民主国家”和“民主欠发达国家”纳入其定义的民主化轨道的意图,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不能只是就事论事看待“颜色革命”,而要从国际政治的体系性变迁来看。其二,各国国情、政情、民情等不同,照搬西方的发展道路与政治制度模式,不仅不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和民主的期望,反而会导致国家的乱局,必须在观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而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制度模式。其三,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实行变革,与时俱进,创新治国理政方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