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杜贤荣:毛泽东对中华文化影响将超孔子等前人

2014-12-30 15:50:02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杜贤荣

    编者按:今天(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121周年诞辰。本报老报人杜贤荣凭着对毛泽东同志的无限尊崇和热爱,在新闻采编之余潜心研究毛泽东30年,著述100万字,并于最近结集出版,形成“毛泽东研究三部曲”(《东方红日·毛泽东研究散论》、《圣哲之歌·毛泽东诗词品读》、《雄风雅音·毛泽东对联赏析》)。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报专题刊发“三部曲”中《东方红日》序言,以深切缅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这位一辈子都在向生命极限挑战的人,他储存的智慧和能量,值得科学家们深入长久地研究。他集多“家”于一身,如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经济战略家、外交战略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等等。他是饱学之士,又是人民领袖。作为饱学之士,使他在领袖的岗位上施展抱负得心应手;作为人民领袖,使他的渊博学识得到充分发挥。两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实乃天然的巧合。这除了用“天意”和民族的幸运解释之外,没有更恰当的词语来评说了。

    (一)

    我读毛泽东,读他的著作,读他的生平,读他的背景,读他的历史功勋,反复琢磨,怎样理解这个人物?我体会六个字:人民、解放、奋斗。

    人民,这是他终生追求的全部内容。一切为了人民,为着人民。人民是上帝,人民是父母,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万岁。

    解放,这是他思想情感的出发点。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一切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解放全人类,解放区,解放军,解放奴隶,解放小鬼,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一生都在打破束缚,追求解放。

    奋斗,这是他生命的存在形式。早年他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中晚年他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毛泽东这里的“斗争”与早年说的“奋斗”同义,非一些人误解的“批斗”“对抗”之义);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

    他的智慧同人民的智慧溶为一体,熔炼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融入民族文化中,成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言而喻的基石。人们从毛泽东思想中感受到智慧与理性的呼唤,开一代又一代新风。

    他的才智被祖国大地吸收,他的学识被中国人民吸收,他的思想被中华文化吸收,他的精神被世界吸收。他虽然于1976年9月9日逝世了,但是他还活着。

    毛泽东的事业永存。

    毛泽东的精神永存。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二)

    写文章难,写关于毛泽东的文章更难。个中原因,非亲历者难以体会。一是毛泽东职务高,地位显要,距离老百姓遥远,普通平民写毛泽东,要花巨大的功夫弥补对毛泽东感性认识的不足;二是毛泽东首先是个政治家,他生前身后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复杂,政治敏感问题多,稍有不慎就会遭到非议或违禁而犯错误;三是毛泽东集多个“家”于一身,博大精深,无比丰富,写好其中一个“家”就很不容易;四是毛泽东的战友、朋友、身边的工作人员很多,中外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学者如云,关于毛泽东的书不说汗牛充栋,也是千百种了,写出的东西能新人耳目是极困难的。此外,作为业余写作,我还有第五难。时间、精力都是“零打碎敲”,文章难以一气呵成。确立观点,搜寻资料,往往只能今天写一段,明天写几句,断断续续地进行,一篇文章要持续好长时间,有的甚至一年半载。但是,写毛泽东是许多舞文弄墨的人都有兴趣的。我做了大半辈子这样的文人,毛泽东生前正式发表的著作包括他的诗词我通读过,有些篇章读过几遍,敬佩他的理论,欣赏他的文风,向往他的境界,崇拜他的人格与国格,也想尝试一下。基于上述原因,我写毛泽东,常常在骄傲与惭愧、自信与自卑、快乐与惶恐的“两难”中进行。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三)

    本书是我20余年来写作并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的文章的结集。退休前,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还要应付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一篇文章从立题到写成,颇费周折;退休后,年岁渐大,精力渐差,日常生活事务缠绕,孙子、房子、菜篮子,每一天下来差不多要耗尽全部时间,写点什么完全靠“业余”挤空了。所以,我的这些东西不能构成理论系统的“专著”,只是方方面面小块文章的集纳。毛泽东太迷人了,怎样写才能将其中的一点写深写透写到位,是很折磨人考验人的。仅从笔法上,我就多方面地尝试,如散文式、随笔式、新闻报道式、政论式,等等。但在写作的总体上,我还是倾向于散文随笔式,这种文体形式显得轻松活泼些,因而更真实些。我取书名《东方红日》,是根据中国老百姓的情感与愿望而来的,符合毛泽东的身份与贡献。在20世纪的中国,甚至全世界,惟有毛泽东享有“红太阳”的美誉。“红太阳”与“东方红”是一个意思。“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毛泽东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传唱开来的,它传播五洲四海,响彻宇宙太空,至今仍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经典歌曲。学毛泽东思想,唱红太阳歌曲,走革命道路,为美好理想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艰苦奋斗,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火红的年代,壮丽的青春,澎湃的热情……这些,曾是无数热血青年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今天许多不懈追求者的精神安慰。世俗是健忘的,可历史是存在的,而且是鲜活的。毛泽东的一些思想观点不时在脑子里萦回,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动起笔来。这些号称“研究”的文章,多是些感情的抒发、情绪的表达,就算是一家之言吧。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四)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即四辑。

    第一辑毛泽东文化性格漫谈

    本辑由不同单篇构成,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称“文化性格”,是因有人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综合”,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指一种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成的综合人格。“文化”一词的界定众说纷纭,我难从一说,更无资格定义。这里借用我国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孔子年谱》序中一段话,说明毛泽东文化性格的特点与意义。

    “钱穆说:‘孔子为中国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的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何新先生引录了钱穆这段话后,紧接着议论道:“尽管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如此之大的名望,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帝王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只有伏羲、黄帝和现代的毛泽东堪与相提并论。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孔子却尚没有一部比较翔实可信的传记和年谱。”

    何新先生在这里是借别人评价孔子的伟大,证明他自己写孔子传记和年谱的重要性,却也透露出毛泽东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这段话的深层意思是:对中华文化影响之巨大的古今人物,只有四个人可以相提并论:伏羲、黄帝、孔子和毛泽东。孔子这里就不多说了。他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封建意识形态、封建秩序,总之是封建文化的奠基者。另两位古人是什么人物呢?伏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作“八卦”,演算推理,涵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黄帝,史前华夏各部落首领拥戴的部落联盟领袖。他率兵打仗,无往不胜;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数算等等。他被称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这四位人物中,惟有毛泽东是现代人物。距最近的孔子,也有2000多年。可以断定,毛泽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将会超过前人。这种影响,与孔子的影响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在于:毛泽东文化是完全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彻底决裂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付诸社会实践的锐意进取的先进文化,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游泳似乎超出了个人体育活动的嗜好,有弦外之音,如锻炼意志、不惧风浪、克服艰险、开阔视野、治水利民,甚至借水冲浪隐喻和平外交等等。《毛泽东笑遨江河湖海》写他游泳、“击水”,从几个侧面反映他的文化性格。水,具有无限大的包容性与渗透性。此文作为本辑开篇,寄托我对毛泽东文化性格的理解。毛泽东一生喜欢读书,他的读书生活、读书兴趣、读书方法,可以写好多本书。本辑的20多篇文章中,有12篇是关于他读书的,从目的、兴趣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怎样读书提供借鉴。关于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关于防止和平演变思想,关于文艺思想,关于科技思想,关于清政廉洁之风等,每个方面均有一篇或几篇文章涉及,但没能系统展开,所以本辑称为“漫谈”。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第二辑毛泽东诗词意蕴探微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现在权威本中央文献版《毛泽东诗词集》,收毛泽东诗词67首,单首最长的154字,最短的16字,总共5千来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中国传承几千年不衰的《老子》(又称为《道德经》)也是5千言,被历代文人炒得神乎其神,弄得玄乎其玄。其内容涉及面虽然很广,但它并不是艺术品,而且成书经过了许多人的补充完善,文字包含的意义经过历朝历代的阐释,被宗教神圣化了。毛泽东诗词则不然,它是诗人亲身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情感的升华。郊寒岛瘦,苦吟成篇,字句珠玑,寄寓遥深,既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又具有巨大的哲理感召力。毛泽东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而吟诗赋词,伴随了毛泽东一生。他的诗词和他的人一样,他的人和他的诗词一样,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艰辛,悲壮,挫折,沉痛,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爱情,仇恨,天才,智慧,荡气回肠,意气风发。诗人堪称诗圣,诗词堪称诗史。他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最后一位大家,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研究毛泽东诗词,是门专门学问。外国朋友认识新中国,往往通过毛泽东诗词这扇门窗。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背诵毛泽东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方式,与中国人打交道,进行心灵与文化上的沟通。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集合了国内外数千名研究者,凝聚并吸引着无数爱好者,人们采取不同形式(或著书立说,或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或演唱朗诵,或刻石,或书写)研究和传播毛泽东诗词,形成我国独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从1957年开始阅读欣赏毛泽东诗词,至今半个多世纪了,说来惭愧,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点东西,成果甚少。本辑的10篇文章,从几个侧面阐述我对毛泽东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抒发热爱的心情,冠以“探微”,我觉得大体符合我的这个经历。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第三辑毛泽东新闻思想撷英

    在我国新闻界,毛泽东享有“最高级别记者”的美誉。这并非因为他的职务高,而是因为他对新闻工作热心、在行,有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从青年学生时代起,他就读报订报,经常给报纸撰稿,参加新闻研究会,组织同仁相好直接创办报刊。成为职业革命家后,仍一往情深地关注并参与新闻工作,担任过报刊主编,领导报刊出版,写作并修改大量报纸广播新闻和新闻评论,发表许多论述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和文章。毛泽东与新闻工作结缘达60余年,其时间之长、新闻作品之多、思想理论之丰富,是任何一位革命家(包括马、恩、列、斯在内)、思想家、文学家、甚至是新闻编辑记者都难以企及的。我因为下半辈子从事新闻工作的关系,对毛泽东的新闻理论与新闻作品多有接触。一旦接触,就被其所吸引,总想在其中收获点什么。曾萌生过写作《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专著的念头,拟提纲,攒资料,颇兴奋了一段时间。后因诸多原因而搁浅。本辑的几篇文章,是结合我的新闻实践,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点滴体会,也是为写作专著而做的前期准备,可以说是投石问路吧,看看社会是否承认,读者是否欢迎。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民间供奉的毛泽东画像

    第四辑毛泽东活在人民心中

    毛泽东本身是个“神话”式的人物。这里的“神”并非唯心主义或宗教所塑造的神,而是“神奇”的“神”,指他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几千年固定不变的思想观念,他改变了;人们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他办到了。这就是毛泽东“神话”的源头。毛泽东从1893年12月26日诞生,至1993年12月26日百年诞辰,百年时间,经历过三次由人到神的变革过程。第一次,是1931年11月27日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时“毛主席”就开始在中国老百姓中呼开了。人们在争生存争解放的斗争中,遭受无数挫折与失败,在反复比较中认识了毛泽东,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成功的榜样,胜利的旗帜。特别是延安时期,陕北人民唱响《东方红》,“神话”毛泽东在群众中传播开来。在人世间,凡伟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关于他的种种奇特生动美好的传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人民群众中就流传着许多长征神话般的奇迹。人们对指挥长征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更传为奇人、神人。《东方红》歌词里的“大救星”,就是传说与现实相联系的结晶。传说伴随《东方红》的歌声,唱到了全国解放。第二次由人到神,是1949年全国解放至1976年。这次由人到神的变革过程,有不少当代人写有专著,这些著作有合乎情理的,有随意编造的,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较多,不可一概而论,这里就不赘述了。第三次由人到神,是1976年至1993年毛泽东百年诞辰。这次变革与前两次的区别是,毛泽东逝世了,而且在他逝世10多年之后形成高潮。例如,许多媒体报道全国多处的毛泽东山,老百姓家中的神堂、汽车驾驶室内挂起毛泽东头像,农民自己出资修建毛泽东“庙堂”,人们对毛泽东居住、工作过的地方的向往,特别是韶山“朝圣”,等等。什么是神?神是人们理想的最高升华。在我国,伟人与神原本是两个环节的人。某人是伟人,生前人们尊敬他、学习他、崇拜他。伟人死后,人们怀念他,怀念到了极致,只能以无所不能的神的飘渺来想象他,想象多了,伟人又回到人间显灵。神,实际上是人们超乎形骸物欲之上的向往。本辑的开篇《人民心中的毛泽东情结》,以新闻的笔法描述了毛泽东第三次由人到“神”的若干史实与分析,传达了人民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以下诸篇,均是怀念性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报告社会生活中引人思索的现象:人们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地怀念毛泽东,向往毛泽东。

    毛泽东,说不完的话题;

    毛泽东,挖掘不尽的精神宝库;

    永远的毛泽东。

    

(责任编辑: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