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纪委官网开通“聆听大家口述实录”栏目,开讲的第一位大家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访谈中,二月河说,“我们党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的。”现在的反腐势头令人感到兴奋,可以说是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一击,震撼四野,中央高度重视,腐官高度紧张。
“中纪委网站已刊发访谈了?我还不知道呢”,昨日上午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作家二月河听说中纪委官网“头条”发布了对自己访谈的口述实录,有点惊讶,“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反腐专家,我只是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感受,谈了点对反腐的看法”。新京报记者 王姝
■ 人物简介
二月河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本名凌解放,河南南阳人。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熟知。
■ 声音
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因为反腐而亡,但是,如果不反腐、反腐不力,那么必亡。
现在的反腐,应该在大力度查处贪官、腐败案件的同时,加大公众监督的力度。权力装到制度的笼子里,笼子的钥匙必须放到百姓手里。
历朝历代官员敛财手段差不多
新京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康雍隆时期,腐败有多严重?
二月河:“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确切来说形容的是当时的税收制度。现在地方税收交到中央,该是1万元就是1万元,不会多也不会少。但当时是税银,从地方押运到京城,要用车拉、用担子挑,一运就是好几个月,所以税银就有损耗。这样假如朝廷定的是每个百姓征税一两,知府就会收一两一、一两二,留出损耗,有的知府收得更多,把办公经费也收回来,但这不是当时官员腐败敛财的主要手段。
新京报:那么当时官员是怎么腐败敛财的?和珅这些巨贪,是怎么形成的?
二月河:其实跟现在区别也不大,应该说,历朝历代官员腐败敛财的手段都差不多,都是老样翻新。比如行政审批权,通过掌握地皮、矿山、煤矿这些资源贪腐,还有打官司收钱、买官卖官等等。
新京报:康雍乾时期,是如何反腐的?
二月河:各朝各代都反腐,但侧重不同。有的偏重严刑峻法,比如朱元璋,杀了一批又一批贪官,还设置了专门的剥皮手,官员贪污60两就要剥皮,但是还是没有刹住腐败,朱元璋自己都说,早上杀掉一批,晚上又来一批,如之奈何。有的制定了一些制度,比如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功、密折制度等,可是当时没有报纸、电视,很多老百姓不识字,话语权掌握在士绅阶层,也就是那些反对反腐的人手里,所以雍正反腐很艰难。
经济发达程度与腐败无必然联系
新京报:腐败是历朝历代的共性问题?
二月河:腐败不只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的共性问题。有人说用所谓的“西药”反腐,但是西方国家的贪官也不少。只要有国家、有团体、有权力,就会有腐败。甚至于没有公权力,比如一个私人公司,会计也会贪污老板的钱,这是人的本性。无论何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只要监管不严,就会滋生腐败。
新京报:从民族文化角度考虑,中国的腐败是不是有更深层次原因?
二月河:确实如此。我们的民族文化很辉煌、很伟大,但同时也有些不好的东西,比如官本位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头悬梁锥刺骨地参加科举?因为只有读书、高中,才能当官,才能晋身权力阶层,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现在的小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要让家长贿赂老师,让自己当上班干部,就知道跟别人说我爸是谁,官儿多大。官本位文化衍生出的就是对权力无止境、无原则的追求。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经济越发达官员越腐败,你怎么看?
二月河:纵观历史,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腐败没有必然联系。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了,钱多了,但是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都没有跟上来,那么就容易滋生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