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民众对“甲午舆论战”关注度整体低于日本(2)

2014-07-11 19:01:45  中国军网    参与评论()人

    民众关注度的突变预示着特殊事件的发生。2010年初关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是否正预示着2010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呢?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论断是成立的。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确实能够通过关注度的突变,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这个较为成熟的舆情传播规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得到了确切体现。如果当时关注到这个异常的波峰,进而对其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撞船事件的发生,降低在该事件中的被动性。

    民众关注中体现出舆论战攻防不对称。甲午战争于1894年7月23日凌晨爆发,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日本的民众关注度高峰在8月到来,而我国民众关注度高峰到将近10月才到来。从2013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波峰要先于我们到来,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被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自己的舆论战规划,属于被动应激反应,而非主动有策略的应对。恩格斯的“攻防不对称律”应用到舆论战场上将会被无限放大。在舆论战场上,攻防不对称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远未结束的甲午舆论战

    日本学术文章的数量少于中国,但民众关注度却比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吸引力。日本的学术文章吸引了读者,而中国的学术文章读者较少。二是舆论传播的方式。日本对于甲午战争的宣传方式多,内容广。三是舆论战中的主动与被动之别。日本可能对于甲午舆论战有着既定的战略规划,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而我国在舆论规划方面还有待加强。

    甲午战争中,日本采取进攻性的战略,中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甲午舆论战中,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那么结果同样堪忧。

    中国必须让事实说话,以正视听。能否把真实的历史以舆论接受的方式具体化,将是能否打赢这场甲午舆论战的关键。现代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舆论体系以其分散性、网络化、透明性、全球一体性为特点,舆论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分散的数以万计的网络节点间的互动,自发性与主动性占主导。舆论资源的军民融合和舆论理念的转变是关键。面对信息化浪潮下的现代舆论体系,要科学运用现代舆论传播规律,以民众接受的方式把甲午战争具体化,不断改进舆论战略规划、舆论资源整合、宣传渠道挖掘、宣传方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用中国的舆论力量捍卫中国的历史与未来。(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