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途中小憩。徐博荣摄
在内蒙古、甘肃两省区与蒙古国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清河口。光听水灵灵的地名,会让人浮想联翩。真的来到清河口,你会失望地发现,这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水,有的只是寸草不生的黑山头、茫茫无际的戈壁和从春刮到冬的沙暴。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名称,是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水的一种期盼、一种憧憬。
在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生命禁区”里,驻守着阿拉善军分区清河口边防连的官兵们。他们用忠诚和信念弘扬“北疆卫士”精神,顽强撑起一片精神高地。记者越接近这些青年官兵,越能感受并理解他们骨子里透出的“永不辜负党和人民、永不丢弃艰苦奋斗、永不畏惧生死考验”的气质和劲头。
“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
尽管已是入夏,但顶着风沙一路前行,视野所及不见半点绿色,只有黑山、戈壁、荒漠……在这个连胡杨都很难存活的地方,连队又是如何扎根的呢?
前不久,排长李巍达相恋3年的女友专门抽时间来队。搭车走在戈壁滩“搓板路”上,一路颠簸一路呕吐一路心凉。10多个小时后又遇上沙暴,差点被飞沙走石卷走。好不容易踏进营门,看到日夜思念的李巍达又黑又瘦,女友心痛得直掉眼泪。
第二天,李巍达女友主动提出为官兵表演一支舞蹈《秋雁》。舞跳到一半,眼泪再次止不住流下来,她向全连官兵深深鞠了一躬后说:“来之前知道这里很苦,可没想到这么苦。”
是啊,清河口很苦,可连队官兵的根,早就如那骆驼刺,深深扎在这里了。连队营院中,伫立着一块树化石,上面镌刻着一个“根”字,这个字有着太多的含义。
连队官兵的吃水问题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这些年为了找水生存,连队周围打了几十眼井,几乎全是干窟窿,唯一一口有水的井,里面也是矿物质严重超标的苦咸水。建连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批示派直升机为断水的连队官兵送水;后来,上级为连队配发了水车拉水;如今,官兵用上了净化水装置。这些年,军委总部和军区首长多次到连队,为官兵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体会着戍边条件的日益变化,感受到党无微不至的关怀,新一代戍边官兵对党的感情早已深深植入灵魂。官兵们说,如果为了升官发财,就是给我座金山银山,我也不愿在这里吃苦受罪,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安宁,我甘愿在这里喝苦水、斗风沙、受煎熬。
5年前,连队百般动员,终于“赶”走了扎根清河口16载,由于长期喝苦咸水,不到40岁就满头华发的“白发军医”赵俊飞。临行前,赵俊飞反复嘱咐新军医宋晓宁,千万不要辜负组织的重托,守护好官兵的健康。前年冬天,连队给养车在暴风雪中抛了锚,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威胁着战友的生命。宋晓宁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跋涉两个多小时,找到了即将被冻僵的两名战士。等两人脱离危险时,宋晓宁才感到裆部阵阵剧痛。由于长时间在驼背上颠簸,他的裆部被磨出大片血泡,皮肤、鲜血与衣服粘在一起。
5年来,宋晓宁埋头工作,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现在,他两岁多的女儿一见到穿军装、戴眼镜的叔叔,就会大声叫“爸爸”。尽管有时心酸,但宋晓宁没有动过半分离开的念头。
清河口,天地寥寂辽远,官兵心灵的世界却纯洁丰富。它的色彩,来自信念的坚定;它的辉煌,在于使命的神圣。
带队干部带头喝下又腥又臊的骆驼尿,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
清河口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但平均蒸发量却高达4200毫米!在这里,水就意味着生命,官兵与水的故事数不胜数。
2011年夏,接到上级通报,可能有人在连队防区偷渡过境,连队立即按照预案设卡潜伏。盛夏的戈壁大漠,天蒸地烤。潜伏4天后,4名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获。此时,官兵每个人都脱了几层皮,连胶鞋都被烫得变形。
返回途中,在把仅剩的一点救命水留给犯罪嫌疑人后,官兵陷入了困境。危急关头,带队干部果断决定,喝骆驼尿!又腥又臊的骆驼尿接出来,闻着就想吐。带队干部带头喝,边喝边打趣:“清河口牌自制饮料,救命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