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童工: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吗?
编者按 2013年年终岁末,一则“深圳某工厂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的新闻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更让人揪心的是,对于“获救”,这些“童工”所表现出的,更多是忧愁而非欢喜。
一边是“有米饭有肉吃,每月还有2000元报酬”的非法就业;另一边是“只有土豆和玉米、每日劳作、没钱念书”的家乡生活。摆在童工面前的选择,直观而又残酷;童工问题,复杂而又沉重。
“不想回家,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
“不想回家,回去也没事可做。”坐在记者面前的,就是近日被媒体报道的深圳一家电子厂的“童工”们,他们的脸上,稚气未脱,眼里满是对城市生活的不舍。
2013年12月,深圳宝安区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前不久,记者来到这次涉事的企业--深圳市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厂区比较宽阔,因为是上班时间,厂区大院里见不到什么人。经过多次努力,记者终于见到了5名来自四川的彝族员工。
在这5名员工中,有1名自称36岁的女员工,其余4人两男两女,看上去像孩子,仅凭外表观察无法确认他们是否超过16岁。这4名“孩子”皮肤黝黑,比较羞涩。不知是出于习惯还是因为近几日多被打扰而产生了警惕,在交谈中他们经常用彝族语言进行沟通。4个“孩子”的普通话不太熟练,一句话需要反复解释他们才能理解。
记者从劳动部门了解到,这些“孩子”是经中间人介绍于2013年12月21日入职可立克公司电源制造部,从事组装和包装工作的,当月27日即遭人举报。
虽然才到深圳几天时间,除了言语间的羞涩外,看得出“孩子”们对城市的生活非常满意,也非常愿意融入其中。两个“男孩”虽然瘦小,但都“时髦”地烫了新发型,把头发染成了淡黄色。
“孩子们”最初还不怎么能跟记者对话,慢慢地话开始多了,他们时而忧郁地皱皱眉,时而羞涩地咧嘴笑。对于家乡,他们既有眷恋,又有忧愁。
“不想回家,回家只能吃玉米和土豆,在深圳天天都可以吃到米饭和肉。在家里,只有过年时把猪杀了,才能吃到肉。”一位小姑娘如此直白地说。
记者问:“那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呀?”这位小姑娘开心地说:“吃了肉啊,每天都有肉,很好吃!”
“米饭”和“肉”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即便在深圳“每天都要上11至12个小时的班”,他们也觉得很好。
谈及即将要起程回家乡,“孩子”们都略显无奈和惆怅。“出门前,爸爸妈妈攒了好几个月,才凑够500块的路费,坐了三天三夜的车来到这里。本来说一个月有2000块工资的,现在就这样回去,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小姑娘说。
“回去还是帮父母干农活、种地呗,不过现在冬天,也没什么活可干,回去待段时间再出来吧。”另一个“孩子”说。
回不去的故乡
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2011年,凉山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居全省31个地市州的第七位。
然而,作为彝族聚居区,截至2013年8月,凉山州还有贫困人口108万,占全州总人口23%强。复杂的地形和自然、历史条件,仍然制约着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提高凉山的总体人口素质才是关键。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凉山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超过98%,彝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也在大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