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湖北官员:封存公车是过渡措施不会长期存在(1)

2014-01-19 15:53:47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条

    人物档案

    叶青,审计署特约审计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财政比较和中国财政史等。

     对话背景

    近日,两则新闻再次令公车改革成为热点话题。其一,1月11日,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公务用车拍卖,4天共拍出324台车,得款3003万元。其二,同日下午,江西新余市公车拍卖结束,4场拍卖会共计拍出464辆公务用车,得款2600余万元。

    2013年11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第五章“公务用车”明确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

    公务车拍卖热潮是否已经到来?一次成功的车改需具备哪些关键词?未来车改走势将怎样?近日,就相关话题,叶青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公务员可以作为社会购买者参与公车拍卖

    中国青年报:近日,五粮液集团及江西新余先后进行了公务车拍卖。有网友提出:谁来确保拍卖过程中国有资产未被贱卖,车价未被低估?你怎么看?

    叶青公车拍卖中最需要防范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途径就是低估车价或竞拍得款去向不明。因此,一次合规的拍卖,必须经过第三方评估。对于二手车的价格,有较为统一的计算公式。可通过车辆的购买价、使用年限、行驶里程数等,经过一套完整算法得出最终起拍价。这个价格不应由政府部门、企业等车辆所有者制定。

    其次,我建议任何机构在决定公开拍卖公务车辆后,都应在官网的醒目位置公布相关信息,包括车辆型号、起拍价格、照片等。如果这些信息被完整公开,就能实现拍卖过程的公开透明,防止内部操作。公车拍卖的过程,要经得起监督、挑刺。

    中国青年报:也有观点质疑,竞拍者中不乏政府、企业内部职工。公车拍卖是否会演变为变相福利?

    叶青:只要竞拍过程公开透明,无论竞拍者是谁,都有资格购买。这时,公务员或企业职工不再是“内部人士”,而是“身份平等的社会购买者”,只要经过登记,拿到号码,就有权利参与。

    中国青年报:新余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此次公车拍卖所得款项达2600余万元。五粮液方面的数字是3003万元。对于拍卖公车所得资金应该如何处理?

    叶青:据我了解,新余方面的处理方式是将这笔资金全部上缴国库。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政府机构应有区别。地方政府拍卖所得资金应归地方财政。作为财政的一项收入,这笔钱可以当作未来公车改革的经费来源,比如用来发放车补。对于国有企业,应该设置一个专门账户,最好也是将拍卖所得用作车改经费。

     资金节约率达到30%以上才算车改成功

    中国青年报:江西新余车改中,再次提及车补一词。按照当地标准,对参加车改的县级(含县级)以下人员每人每月300元~2500元不等,分9档发放个人公务交通补贴。其中,正县(实职)的补贴为2500元/月。你怎么评价这一车补标准?

    叶青:中央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要适度发放交通补贴。我个人认为,当地处级干部的车补标准2500元偏高。据了解,新余市2013年公布的最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100元左右。

    车补标准是目前争议较大的话题。此前温州车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当地正处级干部车补为3100元,相当于温州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3倍。

    此外,温州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万余元。新余的这一指标为2.2万余元。前者属于高收入地区,后者算是中等发展地区。这样一比较,新余的车补水平也是偏高的。

    中国青年报:在你看来,哪些地区的车改比较有借鉴意义?

关闭
 
网友发言 已有人参与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