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呢?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教授团队和沈延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迅速增强的大陆风化作用导致海水组成的变化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重要环境因素。
长久以来,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一直是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小行星撞击、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以及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多种解释,但具体的驱动机制和环境因素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案件重现
二叠纪末大灭绝——众多生物“蒸发”
化石记录表明,5.4亿年以来地球上共发生了5次显著的生命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二叠纪末的灭绝事件是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生命灭绝事件之一。“其灭绝过程的特征是规模大、时间短、灭绝后生命系统的复苏极其缓慢。”沈延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他表示,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造成了80%以上的海洋生物的消失,比如珊瑚、三叶虫、放射虫;也造成了75%以上陆地生物的消失,比如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动物。就灭绝物种的规模而言,比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灭绝事件更严重。根据最新的年龄资料显示,二叠纪末生命灭绝虽然规模巨大,但发生的时间却很短——仅10万年左右的时间众多的生命就仿佛“蒸发”了一般,陆地与海洋都陷入了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