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产经新闻 > 正文

聚焦北京水价上涨:调价或难解“京城之渴”(1)

2014-04-18 09:30:48    人民网  参与评论()条

    时隔5年,北京再迎新一轮水价调整周期。虽然水资源匮乏已是不争事实,但是“水价上涨”的消息依然持续撩拨着公众神经。官方旨在通过调整水价来促进水资源节约,但价格杠杆能否真正为京城“解渴”,也引发一些争议。

    资源稀缺叠加成本上扬 北京水价上涨成定势

    4月17日下午,包括消费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内,20余名听证代表参加了北京阶梯水价调整方案的听证会。这是时隔5年之后,北京居民水价迎来的新一轮调整周期。

    根据本月初公布的北京水价调整方案,北京拟在现行每吨4元的水价基础上,提出上调0.95元或1元两个方案。两套方案均设置了阶梯水价,根据用水量的不同,水价分别为4.95元、7元、9元以及5元、7元、9元。

    可以看出,无论最终选择哪种方案,水费上涨已是北京居民未来必须面对的现实。而此轮上调后,北京也或将成为全国居民水价最贵的城市。

    北京现行居民用水价格于2009年制定,5年之后,北京再次选择上调水价,源于供水成本压力和水资源稀缺之困。

    在供水成本方面,目前北京居民用水价格标准为每立方米4元,其中:自来水费为每立方米1.7元,水资源费为每立方米1.26元,污水处理费为每立方米1.04元。

    但是根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及21家下属供水单位的监审报告,其供水成本已达到3.08元/立方米。北京市发改委成本调查队队长柯似解释称,“这就意味着,按照企业每吨水3.08元的供水成本计算,居民使用1吨水,支付水费1.7元,企业要亏损1.38元。”

    其实,除了成本压力,北京上调水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北京这座两千多万人口的庞大城市,水已是极度稀缺资源。

    从1999年开始北京市接连干旱,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已经降到100立方米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而且也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80。在2013年夏季,北京市区最高日供水量达到298万立方米,这个数字已经接近市区318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极限。

    “一边是资源性产品的严重稀缺,一边是供水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些构成了北京水价时隔5年再度调整的现实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向中新网记者分析。

    涨价背后的用水焦虑:要公平,更要质量

    自北京出台水价调整的征求意见方案后,舆论对于北京用水的诸多抱怨和疑问也随之而来。水价上调之前如何做到透明定价?水价上调如何照顾低收入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水价要涨,用水质量能不能提升?涨价背后,有着公众更为直接的用水焦虑。

    根据测算,按照方案一征水费,北京85%的居民家庭,户均年增支最多不超过138元(月均11.5元)。按照方案二征水费,北京90%的居民家庭,户均年增支最多不超过180元(月均15元)。

    虽然,在众多媒体的调查中,北京市民对于此次水价涨幅多持接受态度,但是亦有声音质疑水价调整的公平性。

    对于民众面对水价上涨的复杂心态,钟君称,公共产品的定价必须按照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个原则,在北京这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目前的阶梯水价就是在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的定价机制,这本身是合理的。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多以涨价作为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式,这让一些公众对于公共产品涨价的公平性产生习惯性质疑。”钟君称,政府必须通过透明决策和有效沟通,消弭公众疑惑。

    除了有关公平性的疑问,价格上涨之后,北京水质能否提升,也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

    “现在北京人买水喝的钱远远高于自来水涨价的钱,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有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居民对于饮用水安全的焦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向中新网记者谈道。

    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完成的“中国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研究”中,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饮用水消费量约为850万吨,其中直接饮用的自来水仅为159万吨,低于桶装水和瓶装水的消费量。

    这份研究认为,如果水价上涨后,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治理水污染,让公众相信自来水的水质安全,减少桶装水、瓶装水等的消费量,则居民水价上涨的目的才可能实现。

关键词:水价上涨
关闭
 
网友发言 已有人参与 条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