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海迪委员:让残疾老人生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3月11日11:40,小组讨论会结束,会场还剩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主题是残疾人的养老。
有一次在国外,张海迪看到这样一个广告:一个老奶奶拉着一个小姑娘的手,对她说:“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今天你是年轻的,可明天你会变老的。”
她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老了。
张海迪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很小的时候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但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当过老师、自学过针灸,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虽然没机会走进校园,可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多国语言,出版了多部小说,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
衰老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如今张海迪62岁,可她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老年,而是中国所有残疾人的老年。
“不少残疾老人都出现了失能状况,比如偏瘫,他们能请得起阿姨照顾吗?他们能够通过康复恢复机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一个子女,还有一些人像我一样没有子女,他们老了怎么办?当他们老了失能了,康复谁来管?怎么能够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拥有幸福感?”张海迪一句句反问扣动着记者的心弦。
更让张海迪牵挂的是贫困残疾人。她担任中国残联主席以来,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看望残疾人。她经常选择那些偏远的、贫困的地方,目的是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真实情况。“每到一地,我都会掀掀残疾人家的锅,看看他家的干粮,甚至喝一口他家的水,然后问问他需要我做什么。”
孟子说过一句话:“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今天我们实现了吗?”张海迪坦言。
有一次她去农村看望一个残疾老人,这个老人瘫痪在床多年,却依然顽强地活着,“我以为老人家被子底下会垫着尿布,可实际上是沙子,因为贫困,他们家买不起尿布,甚至连多余的破布都没有。”说到这儿,张海迪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要爱每一个残疾人,更要爱每一个无助的残疾老人。让他们能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让生命有价值、有光彩,高高兴兴地来一次人生,再平平静静地回归茫茫宇宙。”这是张海迪的希望。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不少残疾老人的养老还面临困难,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康复。一方面是专业康复机构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专业人才。截至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可康复专业队伍不到20万人。
习总书记说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事实上,残疾人包括残疾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残疾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张海迪认为首先应该摸清残疾人当中有多少老人、多少贫困老人,这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其次是,让残疾老人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康复。
她的建议很具体——
为残疾老人提供最低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
加快发展老年康复和托养服务,提供多种形式的照护服务;
和0-6岁残疾儿童一样,残疾老人也应纳入抢救性康复范围……
张海迪还盼望着国家能够建设一所专门培养康复人才的大学。“呼吁多年了,得到了委员们的大力支持。去年这个建议已经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还有个好消息,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康复大学建设,未来10年内一定会建起来!”张海迪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笑容。
张海迪喜欢看书,喜欢朗读。最近她喜欢上了央视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我已经和主持人董卿聊过了,希望我能够通过这档节目给残疾人朗读,特别是让那残疾老人听到我的声音,感受到精神的慰藉和爱的力量。”
张海迪的话语中充满着爱,也传递着爱的力量。或许多年以后,残疾老人真得不再发愁——当我老了……